11月8日至9日,第二届“生态艺术学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成功召开。作为国内首个以生态艺术学为主题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本届盛会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城市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博士后、硕博研究生,共同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艺术学话语体系建构贡献智慧。

论坛汇聚数十所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博士后和硕博研究生。
论坛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设有主旨发言与青年论坛两大环节。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生态艺术学的学理根基、核心命题及生态美术、生态音乐、生态戏剧等门类批评实践,展开了跨学科、跨媒介的深度对话。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陈诗诗。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陈诗诗在致辞中指出,生态艺术学是回应全球生态危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学术方向,它不仅是美学与艺术学的深度融合,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智慧结晶。她希望论坛能促进多学科融合,彰显中华美学“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提升中国生态艺术学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与艺术学院双聘教授程相占。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艺术学院双聘教授程相占回顾了专委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生态艺术领域开展的系列学术活动,介绍了生态艺术学自21世纪初以来的概念演进与理论突破。他强调,论坛的持续举办旨在实质性推进该学科的话语体系构建。
开幕式的一项重要议程是“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生态艺术学实验室”的揭牌仪式。该实验室为全国首创,由程相占教授领衔,将借鉴实验美学、神经美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系统研究生态艺术的创作、接受、评价与疗愈机制,以推动生态艺术学建构走向科学化,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艺术学话语体系。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哲(左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程相占(左二)、东南大学教授龙迪勇(左三)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燕靖(右一)为“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生态艺术学实验室”揭牌。
论坛研讨内容广泛而深入。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组员、上海交通大学夏燕靖教授和东南大学龙迪勇教授等从学科顶层设计角度,论证了生态艺术学的广阔前景;中山大学程相占教授提出了实验生态艺术学构想;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卢春红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刘彦玲研究员等则从哲学、音乐等具体领域进行了跨学科反思;南开大学薛富兴教授通过对“假山”艺术的剖析,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中山大学蒋晶教授则探讨了生态音乐作品的叙事机制与价值内涵。
在11月9日的闭幕总结中,程相占教授表示,本届论坛在元理论、核心领域及门类研究三大板块均取得了系统性进展,涌现出一批前瞻性成果,充分展现了生态艺术学蓬勃的学术生态与发展潜力。
作为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之一,中山大学近年来以“交叉”为突破口,在科研组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治理机制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高校建设“中大路径”。“教育是源头活水,科技是实践场景,人才是最终产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高校需将三者更好结合一体推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跨学科教育与研究,中山大学正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撑,以交叉创新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新动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彭思敏 通讯员 汤越 蒋晶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