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孙子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卞心怡
T台之上,模特们穿着设计师们的作品,以优雅的步态穿梭于聚光灯下,步态流转间,一场以“刚柔对话”为主题的师生作品发布秀,将江西服装学院国际时尚艺术节现场的氛围推向高潮——一件件服装将建筑般的硬朗结构与流动的柔美线条巧妙融合,在刚与柔的对话中,重塑当代时装剪裁的边界。
近日,为期6天的2025江西服装学院国际时尚艺术节暨第29届“润华奖”“一带一路”大学生时装设计与技能大赛在江西服装学院圆满落幕。
本届国际时尚艺术节以“和”为主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引了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校参与。江西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宝君介绍:“艺术节是一个集教学成果检验、国际交流、产业对接、就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系统性地构建‘校园’到‘行业’的桥梁,是江西服装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任务。”
本届大赛,江西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徐佳丽的作品《黯缄·光溃》获得了金奖,这一作品的核心是探索黑暗与光明二元对立的哲学意象,并将其在时尚女装中进行物质化表达;设计上摒弃具象的图案与符号,完全通过面料再造与色彩策略本身来诠释主题。
徐佳丽坦言,她的成长与学校的特色培养有关。大三时,她申请加入了“项目班”。在“项目班”中,学生可以在产业与专业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参与一件成衣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并在期末的教学成果秀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徐佳丽特别感谢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她的帮助:“小到插针角度、松量控制,大到整体廓形调整,她都会将立裁制版与成衣制作中的关键知识点逐一拆解。同时,老师还针对面料肌理再造,给出了许多专业性建议。”
创作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也成了徐佳丽备赛期间最难忘的记忆。她拿起衣服上的配饰说道:“这些小圆点,都是我一个个敲出来的。”起初她没有找对方法,敲的时候特别费劲,而且边缘处弄得坑坑洼洼。第二天指导老师发现了她的窘迫,手把手教她如何使巧劲。“老师让我不要用蛮力死磕,要学会找准角度,借力发力,这样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圆点的边缘更为平整。”
徐佳丽表示,学校开设的服装画技法、立体裁剪与制版工艺、电脑辅助设计等专业课程,能使她们更全面地掌握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各环节知识;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与行业交流活动,帮助她接触到行业内最前沿的思潮和技术。这些课程和活动也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江西服装学院产业教授、CHEN.1988品牌主理人陈龙指出,艺术节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课堂的边界,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对设计师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通过艺术节这一媒介,让学生跳出理论框架,切身感受到服装在舞台上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体悟服装的动态之美。”平时在课堂上,学生们大多接触的是静态的设计图纸与理论知识,而艺术节则引领学生们亲历从设计构思到面料选择、裁剪制作,再到最终舞台呈现的全过程。
在陈龙看来,相较于其他国内外活动,本届国际时尚艺术节有着别具一格的育人价值。一来激励低年级学生,让他们看到作品登台的可能,增强学习动力。二来学生们能在交流中了解市场变化,在实操中提升专业能力,为未来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紧跟市场脉搏,提升其市场适应能力。通过入围比赛,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实践机会,例如对接工厂资源、保障面料供应以及进入企业实地学习等。同时,比赛还提供了与全国乃至全球高校学子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设计理念的碰撞,能实现比校园内更快的成长。”
李宝君说,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专业赛事,将其作为检验学习成果、激发创作潜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个性化’与‘持续性’,不仅提供平台和资源,更强调对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掘和长期陪伴式的引导,希望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坚韧意志的未来设计师。”
这场盛会远不止于赋能中国学子成长,它更以开放的姿态打破文化壁垒,为中外文化搭建起一座双向交流、互学互鉴的桥梁。来自意大利卡罗世纪服装学院的西里亚·恰法廖内(SIRIA CIAFFAGLIONE)首次参与艺术节,她在“润华奖”比赛中带来了毕业设计的延伸作品《没有逻辑》,凭借此作品,她获得了“国际最佳选手奖”。作品围绕着“非逻辑”的理念展开,试图在“无意义”中寻找创新源头。“如果要真正创造出新的事物,必须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她说。巴黎国际裁剪学院安妮·巴拉特(ANNE BARATT)的作品《可见与不可见》获得铜奖,她也获得了“国际最佳选手奖”。在参观江西服装学院的授课间时,她对于学校配备的硬件设施感到惊讶,“房间里竟然摆满了缝纫机和熨斗。”而在比赛中,她也认识了一群对服装设计有热情的人,“他们对于服装制作技术的训练很扎实。”
与国内外学子交流的过程中,徐佳丽感受到不同院校选手在服装制作手法上的差异:“有的注重效率,有的追求细节,看他们不同的制作手法和步骤,比书本上学到的更加直观。”她也由此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过去我只是单纯喜欢设计,如今更坚定了在哲学性与艺术性成衣领域深耕的决心,我希望能参与到更多国际性交流中,把中国青年的设计语言、东方文化的审美哲思,带到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上。”
展望未来,陈龙透露,产业学院将进一步对接地方产业与集群,推出更多学生参与的活动,并开拓海外求学路径。“我们将坚持因材施教,让适合深耕产业的学生提升学历,让适合市场的学生成为设计师,通过多元途径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