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李自立)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了渭北人熟知的书法家杨存时的书法成就等,重要场合和网上也常见他的书法力作。他确实是位融地理学研究、文学创作和书法实践于一身的学者型书法艺术家,我们不妨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究、赏析其书法功底。
学者书风的形成背景
杨存时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早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担任彬州科协主席、档案局局长等职务,并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等职。在方志编纂、教育研究、区域经济策划等领域均有建树,曾主持编纂《彬县志》、撰写《彬州梨》《咸阳市情》等专著,其提出的“飞鸟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曾被纳入县级发展规划。这样的多元身份与实践经验,为其书法注入了深厚的学养底蕴与宏观的空间意识。
在数十年的书法历练生涯中,他初从柳公权、颜真卿筑基,继追二王,又广涉古代碑帖,对隶、行、草诸体皆有研习。尤其倾心怀素之奔放、米芾之跳宕、文徵明之遒俊、周慧珺之清刚,而对毛泽东书法更从少年时期就潜心揣摩。此外,他还注重对当代中外书风的融汇,在“继承—提高—再继承”的循环中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媒体称其书风“刚劲中含秀润,严谨中有生动”,实与其学者、官员、文人的多重阅历密切相关。
笔墨中的地理与文心
以笔者见到的他如下作品为例,以横幅行草为主,内容涵盖经典诗词、吉祥题赠等。下面从形式分析入手,探析其笔墨与经历之间的深层关联。
在章法布局上,疏密如山水经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题材,此作取横向势态,字组聚散对比强烈。例如“久有凌云志”等字密集如层叠山峦,而“重”“井冈山”等处布局疏朗似开阔山谷,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节奏变化。行笔轴线随文意起伏,“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向左斜出,似山势蜿蜒;“过了黄洋界”复归中轴,如江河归流。这种空间布局,隐约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地貌韵律的敏锐感知和联想构图。落款小字偏左下沉,如同题跋于画卷一角,美观中显灵气,稳重中见巧妙。恰如其分的处理了方圆肥瘦。偃仰向背。正直孤斜、轻重徐疾、虚实映带以及转折顿挫、藏锋露锋等问题。

《七律·到韶山》选句,布局较前作规整,字距均匀而笔势连绵,字约而气势磅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其中三字,纵向贯气,如峰峦叠耸;“敢教日月”的精巧组排,横向舒展,似平野延拓。左侧长款与右侧起首“為”字对称,右下钤印压角,恰如其方志编纂中的平衡意识。整幅作品做到了大与小、连与断、粗与细、开与合、倚与正、收与放的完美结合。

其他作品“天赐百福”匾额中,四字居中饱满,体势开张厚重,如城阙之巍然。与前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俊洒刚逸相比,足见书家遍习多家,各体并茂,尽现功力。下款小字错落,红印压角,显其行政文书中的庄重感。在笔墨间舞出了时代与传统的交响。“陆游杂感诗”等行草横幅,字距紧密而行气绵长,牵丝映带如阡陌交通,落款竖长补白,似山水长卷中的题记,隐见其方志编纂的图文经营思维。
在作品布白上,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杨存时深谙“留白”之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旧貌变新颜”留白宽绰,与“到處莺歌燕舞”的密集形成虚实对比,如同地理图中的图例与空白。《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内部疏朗,与“壮志”“教日月”的紧凑用笔形成张力,暗合其“飞鸟型”经济思路中“主体—两翼”的空间思维。
在笔法与线条上,刚柔如地势起伏。起笔多藏锋逆入(如“久”字顿挫),收笔或轻提(如“有”字尖出)或重按(如“还”字圆收),转折处方圆兼施(如“处”字折笔如削崖,“水”字圆转若溪流)。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奋”字粗重如磐石,“是人”二字细韧如钢丝,提按之间似山峦与径路之交叠。飞白运用尤见意趣,“五洋”枯笔如旱地皴擦,“无难”润笔若水泽氤氲,墨色质感与其对彬州黄土、泾水、地貌的观察体验,遥相呼应,相得益趣。


在创作用墨上,浓淡如气象变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三十八年”浓墨立骨,如远山沉郁;“过去”“弹指”淡墨轻灵,似云烟缭绕。飞白处(如“鳖”字),足见运笔之迅疾,仿佛气象变迁之记录。通过墨色枯润区分重复字,如同其地理研究中对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化表述。
在结字与款印上,势稳如城郭布局。书法结字注重体势呼应,“凯歌还”纵逸如凯旋之门;“世上无难事”欹侧似险峰探海,皆与文意相合。落款小字与正文主次分明,钤印位置考究;横幅压角补空,如方志中的印章鉴证;匾额下沉稳局,显其行政经验中的规范意识。
艺术灵感显现人生经历
杨存时的书法风格,可从其人生经历中找到深层逻辑。地理学者之眼:长期从事区域地理与方志研究,使其对空间结构、自然地理节奏有超常敏感。作品中字组的疏密对比、行气的蜿蜒起伏,均可视为山水意象的笔墨转化。行政实践之手:基层工作中对经济布局、社会管理的宏观把握,以及他洁廉从政、耿直做人,潜移默化影响其书法创作、章法平衡感与整体协调性。文人情怀之心:诗词创作与文学修养,令其书法注重文意与笔墨的融合,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以跌宕笔势呼应诗词的革命豪情,《七律·到韶山》以端严结构表达吉语之庄重。跨领域融通之智:其对中外书风的广泛涉猎,犹如在地理比较研究中寻找共性规律,最终形成“刚劲含秀润、严谨见生动”的个人风格。
学者书法的空间诗学
杨存时先生之作,堪称“以书载道”的实践典范。其笔墨不仅展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更将地理学者的空间意识、行政领导者的全局观念、文人名士的诗性情怀融于一体。章法如山水经营,笔法如地貌勾勒,墨法如气象渲染,使观者既能见线条之妙,亦可感天地之阔。此种“书中有画,画中有理”的境界,正是学者书法家独特价值之所在。
上一篇:青瓷茶具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