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上,担任官职自然是令人向往的事情,然而在北宋时期,却有一个特定的官职是令人避之不及的。尽管这个官职的名称听上去并不粗俗,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除了缺乏权力和地位外,甚至连基本的俸禄都没有。可以说,凡是担任这个官职的人都注定要经历一场厄运,这个官职便是团练副使。那么,团练副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职位?曾经有哪些人不幸地担任过这个角色呢?
一、团练副使的由来与职能
团练副使作为团练使的副职,最初被称为“团练守捉副使”,其设立可以追溯到758年,正值唐朝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那时,战乱四起,地方局势极为不安,因此设立了团练守捉使与团练守捉副使,以负责维护地方的治安。他们享有相当的权力,大小团练副使的辖区从数个州到十多个州不等。例如,在唐代宗的统治时期,衡州设立了“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负责管理包括衡州、潭州、道州、邵州与永州等五个州的治安事务。
即使到了唐朝的末期和五代时期,团练副使的地位依然不容小觑。若想获得这个职位,必须要有显赫的战功。例如在895年,杨行密的部下柴再用因成功击退了朱温的军队而被封为寿州团练副使。到了958年,南唐的官员周晖也因表现出色被后周世宗封为莱州团练副使。然而,团练副使的地位逐渐开始下滑,后周世宗在制定官员任用标准时,竟将其定为从六品的低级别。
二、衰落的团练副使
进入北宋时期,团练副使的地位更是降至底谷。北宋延续了五代的地方官职制度,虽保留了团练副使这一职务,但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的威胁和顺应“重文轻武”的政策,官方将团练副使界定为“三无”官职,具体为无权力、无定员、无驻地,完全沦为一种表面存在的武官职称,主要用以为那些武将提供俸禄或调动职务。“团练副使”逐渐变成了专门用来贬谪官员的官职,成为了一把何其刺眼的贬官标志。
更为悲惨的是,团练副使竟然连俸禄都没有!在1079年,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他被责授为水部员外郎与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只是被安置在本州,不得处理任何公事。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的生活十分困窘,只得依靠水部员外郎这一名义职务领取一些官酒和邮寄物品的费用。另一位遭贬的官员王禹偁也自觉无奈,吟诵“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的诗句,深切地表现了自己在贬职期间的艰难处境。
三、曾任此职的名人
那么,究竟有哪些名人曾经担任过这悲惨的团练副使呢?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北宋的文学巨匠苏轼。他在黄州担任了三年多的团练副使,其后又被改封为汝州团练副使,尽管未能到任,却很快在朝廷中东山再起。等到宋哲宗上台执政后,他再次遭到贬谪,直至宋徽宗即位时,苏轼的命运才有所好转,最终被调任到廉州、舒州团练副使,并在永州任职,舒州团练副使也是他生前最后所担任的职务。
除了苏轼,王禹偁也是另一个较为著名的人物。王禹偁是北宋初年的著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宋太宗的赞赏,称其诗文独步于世。但因其性格刚直,抗议时政,屡次受到贬谪。991年,王禹偁因冒犯了宋太宗而被调任为商州团练副使,后又更换为解州团练副使。北宋时期,除了团练副使,副节度使和州司马也同样被视作专门的贬职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