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寺的职责与太常寺有些相似,二者都参与皇家的祭祀活动和朝会的组织安排。不过,光禄寺的发展轨迹更接近大理寺,它直到北齐时期才正式设立,成为“九卿”之一。在秦代的时候,设立了郎中令这一职务,专门负责宫廷的安全护卫,以及管理侍从中的各类官员。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职位曾短暂改名为光禄勋,同时在其下设立了光禄大夫等负责朝廷议事的官职。其中,蜀汉时期的光禄大夫谯周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他的事迹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广为传颂。
北齐时期,光禄寺正式成立,此时它的组织结构与大理寺类似,都设有卿和少卿等职位,专门负责皇室的膳食、朝会等宫廷事务,不再像汉朝时期那样直接涉及皇室宿卫。在官员配置上,光禄寺通常设一位卿、两位少卿、两位丞、以及两位主簿。光禄寺的卿品级为从三品,主要职责是管理皇室的饮食,同时统领太官、珍馐、酿酝和掌醢四个相关官署。总体来说,光禄寺可以看作皇室的后勤保障机构。在皇帝举行大型朝会时,光禄寺负责准备丰盛的酒宴和适宜的场地,而太常寺则负责音乐与礼仪,使朝会既热闹又庄重。
由于光禄寺和太常寺的职能特殊,两者的官制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动。直到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进行了一系列官职改革,将“太官令法酒库、内酒坊、御厨、太官物料库”等多个管理权交给光禄寺,这使得光禄寺的运作内容更加丰富,职责范围也更广。
到了元代,光禄寺的职能有所调整,被并入宣徽院,由宣徽院承担光禄寺的后勤保障工作。明太祖朱元璋在设置光禄寺时经常更改,有时沿用元代宣徽院的结构,有时又将光禄寺的职责扩展到畜牧管理,甚至直接参与皇室牲畜的饲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也设立了光禄寺,这个新设光禄寺除了负责宴席和膳食外,还承担皇室成员祭祀与丧葬用品的筹备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两代宦官在皇室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使得光禄寺在执行职能时难免受到宦官势力的干预。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禄寺最终被并入礼部,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只留下关于它的故事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