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美国接连向日本投下原子弹后,日本仍心存侥幸,赌美国已经没有更多原子弹,依旧倔强地拒绝投降。然而,美国接下来的行动彻底击碎了日本的幻想,让他们彻底恐惧。
从硫磺岛到冲绳,日本虽然一再战败,却也在失败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他们认为,尽管兵力有限,却仍能让美军付出惨重代价,这让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所谓“一亿玉碎”的计划一定能成功。 为了准备本土决战,日本全国几乎被挖空,地下通道与防御掩体密布各地,整个国家如同一座待命的战场。与此同时,美国在经历两次血腥的登陆战后,也深刻意识到若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将面临极其惨烈的伤亡。 因此,杜鲁门总统批准了使用原子弹的计划,并下令投放这种前所未有的武器。于是,在8月6日与9日,两颗原子弹先后在日本的城市上空爆炸。那一刻,城市被摧毁殆尽,数十万人瞬间化为灰烬。仅两次投弹,就造成近20万人的直接死亡,其破坏力与杀伤速度远超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可谓“精准打击”的极致体现。 虽然原子弹的研制过程高度机密,但这一项目其实并非全然秘密。日本早已收到相关情报,却始终不相信美国真的能造出这种可怕的武器。即便第一颗原子弹投下后,他们仍坚称那是虚构的。第二颗炸弹爆炸成功后,他们依然自欺地认为美国不可能还有第三颗。 裕仁天皇、铃木首相、阿南大臣等核心人物虽然心态动摇,却仍抱着一线幻想,试图用谎言掩盖现实,把原子弹爆炸描绘成普通地震灾害,以此麻痹民众。然而,美国随后的行动让他们再也无处躲藏,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自从美军掌握制空权后,轰炸机投下的不仅是炸弹,还有一张张宣传单。最初,这些传单只写着劝降内容,但到了1945年7月,宣传内容发生了变化,开始公开宣称美方即将使用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希望日本因此投降。可那时的日本上下仍沉溺在虚幻的胜利梦中,哪怕亲眼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威力,也拒绝承认现实。 很快,美国的宣传策略变得更加直接。B29轰炸机不再投放炸弹,而是撒下印有原子弹威力的传单。日本的大街小巷、学校、工厂乃至民居都布满这些传单,但日本民众大多不以为意,依旧一头雾水。 眼见民间舆论无法逼迫政府让步,8月11日,美军指挥官李梅下令加大宣传攻势。当天,数十架B29再次飞临日本上空,倾泻下数百万张宣传单。这些传单不再只有文字说明,还附上了广岛和长崎爆炸后的惨状图片,详细描述了原子弹的破坏力与致命后遗症。 更让人震惊的是,传单上还列出了下一批将遭受轰炸的城市名单,其中赫然写着“东京”。然而,日本政府却对外宣称这些都是美国的“心理战”,号召民众不要相信,甚至要求把拾到的传单丢进厕所。 但事实上,日本高层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躲进防空洞中,以防真的再遭轰炸。他们的恐惧并非多余,因为美国确实已经准备好第三颗原子弹,计划在8月19日投向“小仓”。 幸运的是,日本在此之前宣布无条件投降,否则那第三颗原子弹很可能又会带来一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事实证明,那数百万份宣传单的震慑力,几乎与一颗真正的原子弹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