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那时,73岁的郭汝瑰终于迎来了实现自己多年来夙愿的机会,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一次,他的心愿得以圆满实现。1980年4月,郭汝瑰被正式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郭汝瑰,这位自1945年便一直渴望恢复党籍,且为之执着奋斗的军事人物,究竟是谁?他的背后又藏着怎样一段传奇历史?
回溯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十四师被派往苏州,淞沪会战一触即发。作为七十九师的纵深配置,十四师的任务是在主力撤退后,阻击日军的进攻。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曾粤汉——时任十四师四十二旅的旅长——却因日军的炮火压力而心生畏惧,神色慌张,甚至寝食难安。霍揆彰师长看在眼里,知道如果继续由他指挥,恐怕会影响整个战局。于是,他请副师长凌兆尧接替曾粤汉的位置,但没想到凌兆尧也显得心有怯意,似乎并不想承担这个责任。
正当霍揆彰深感失望的时候,师参谋长郭汝瑰站了出来。他凝视着眼前的情势,果断地说道:“为国捐躯,乃军人本分,不必害怕,我去!”在霍揆彰赞许的目光中,郭汝瑰代理了四十二旅旅长的位置,亲自带领部队赶赴塘口一线,迎接战斗。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伴随着日军猛烈的轰炸,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尽管四十二旅伤亡惨重,但他们坚守到了最后一刻,郭汝瑰也因此一战成名。
1938年,霍揆彰成立了五十四军后,郭汝瑰被任命为军参谋长。武汉会战前,陈诚组织了一次高级将领会议,动员大家讨论作战计划。然而,由于这次战役的战略方案是由蒋介石和陈诚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制定的,会议中的许多人都对这个方案心存疑虑,不敢随便发表意见,也不愿承担过多责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郭汝瑰挺身而出,提出了自己对武汉防御的独到见解。他指出,武汉的防御体系是沿三镇构筑的环形阵地,尽管各处都有坚固的工事,但一旦突破其中一环,整个防线将面临崩溃。因此,他建议南北两岸的守军应及时撤离,并利用山地的天然屏障与日军展开持久战。这个建议得到了陈诚的高度认可,最终导致了战局的重新规划。
武汉会战打响后,郭汝瑰的判断果然得到了验证,日军的进攻路线正如他所料。尽管武汉在1938年10月25日最终落入敌手,但整场战役并未如日军预期的那样顺利。国民党部队未遭遇大规模的毁灭性打击,武汉的防线一直稳固。郭汝瑰再次立下赫赫战功。
为表彰郭汝瑰的突出表现,他被晋升为二十集团军和洞庭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1942年,郭汝瑰被调往重庆国防研究院,任研究委员。之后,他又被派往英国考察,担任驻英副武官,深入了解英国国防机构的运作。1945年3月,刚刚从英国归来的郭汝瑰被任命为军务署副署长,并兼任国防研究院副院长。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军务署是国民政府军政部最具实权的部门,而国防研究院也聚集了许多蒋介石信任的军事精英。这一系列的职务,体现了蒋介石与陈诚对郭汝瑰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郭汝瑰对国民党内部日益腐化的现象逐渐产生了厌恶。他厌倦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更加怀念起自己年轻时在武汉读书时的光景。正是这段经历,使他与一些共产党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而这些情谊也成了他后来与中国共产党接触的重要纽带。
郭汝瑰的内心并未改变他报国的初心。1925年,18岁的他怀着满腔的热血,毅然选择进入黄埔军校,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黄埔军校的政治科大多由共产党员担任教官,他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郭汝瑰。郭汝瑰渐渐意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够富强崛起。正因如此,他请求自己的共产党员好友袁镜铭引荐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郭汝瑰的家庭背景给他带来了困扰。虽然他的堂兄郭汝栋在四川担任军阀,郭汝瑰依然决定留在川军任职并承担策反任务。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郭汝瑰被迫提前回到四川,试图说服堂兄郭汝栋,阻止杨森进攻武汉。尽管郭汝栋未能阻止杨森出兵,但他承诺若出兵,绝不借一兵一卒。郭汝瑰对此感到些许安慰,但他没想到的是,郭汝栋早已与蒋介石达成了协议,背离了他原本的立场。
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郭汝瑰决心回国,并被保送至陆军大学深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而,他始终对国民党的腐化体制心生反感,决定继续留在陆大从事教育工作,并保持着对中国解放区的关注与向往。
直到1945年4月,郭汝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黄埔五期的老同学任逖猷重逢,得知任逖猷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任逖猷的帮助,郭汝瑰与中共南方负责人董必武取得了联系,并开始了他与共产党的秘密合作。从这一刻起,郭汝瑰在国民党内部的“白皮红心”身份逐渐展开,开始了他的间谍生涯。
虽然郭汝瑰一直身处蒋介石的核心圈子,但他始终在内心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不断通过自己的职务,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关键信息,成为了中共的重要情报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汝瑰逐渐走上了与蒋介石对立的道路,最终在1949年选择率军起义投奔解放区,成为了国民党阵营中的最大“内奸”。蒋介石直到消息传来时才惊觉自己最信任的爱将,竟然是中共的卧底。
1981年,郭汝瑰的回忆录出版,立刻引发台湾社会的广泛讨论与争议。许多人称他为“叛徒”,而郭汝瑰则毫不在意,他直言:“背叛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反倒是件好事。”对于他来说,这一切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他始终忠诚于国家和人民。
在回忆录中,郭汝瑰也提到了他钦佩的两位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和张治中。傅作义虽然曾是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选择展现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张治中则被誉为“和平将军”,他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立场,力求避免内战,保障人民的福祉。郭汝瑰认为,这两位将领的赤诚爱国之心,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