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初,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带领机关和少数部队驻扎在山东梁山宋江寨北部的一个偏僻地区。这里地势险要,周围环境复杂,为的是利用自然条件掩护部队的隐蔽。
就在这一天上午,突然有两个气喘吁吁的侦察员赶回报告,带来了敌情:日军32师团的炮兵一部分、一个步兵大队,还有若干伪军,共计400多人,装备了两门野炮、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和十多挺轻重机枪。敌军在大队长长田敏江的带领下,今天一清早从忻口出发,计划西进,预计下午会抵达梁山。面对如此强敌,陈光和罗荣桓立即召集部队干部开会商讨对策。
“打掉它!”不少干部迅速提出请战,气氛热烈。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我军虽与敌人兵力相当,但在武器装备上却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敌人装备精良,轻重机枪和火炮的数量远超我军,想要歼灭敌人难度相当大。
一位干部引用了孙子的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认为如果兵力无法达到敌人的五倍甚至十倍,单凭现有装备要打败敌人几乎不可能。罗荣桓沉稳地回应道:“虽然敌人装备精良,但他们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周围的敌军支援力量也很薄弱。现在正值青纱帐季节,敌人对我军的情况一无所知,梁山周围的有利地形完全可以为我们提供掩护。如果我们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完全有可能消灭这股敌人。”
罗荣桓继续分析:“至于兵力问题,我们不需要五倍或十倍的兵力。只要将杨勇的独立旅一团三营调来参战,兵力稍作补充就足够了。”他的话让大家充满信心,会议气氛逐渐转向积极,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战术方案。
下午时分,骄横的日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正如罗荣桓所预料,敌人并未察觉到潜伏在暗中的八路军。我军迅速出击,将敌人一部歼灭。剩下的敌人则狼狈退守到梁山西南的独山庄和独山高地。此时,部分指挥员主张趁敌人还未完全稳固阵地,趁机攻击独山庄。
罗荣桓却冷静地说:“不要急。敌人占领了独山庄和高地,形成了火力交叉的有利阵地。如果我们贸然攻击,可能会陷入敌人的火力网,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我们要等到天黑,独立旅一团三营赶到后,再做打击。”
夜幕降临,八路军按照既定计划集结,准备在敌人放松警惕之际进行突然袭击。陈光和罗荣桓将各级指挥员召集到指挥所,详细部署战斗,决定趁敌人深夜熟睡、警戒松懈时发动总攻。各分队悄然进入预定阵地。
正如预料的那样,夜半时分,敌人开始变得松懈,巡逻人员懒散,部分哨兵甚至在岗位上打起瞌睡。陈光和罗荣桓发出进攻命令,我军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被惊醒的敌人措手不及,手榴弹的爆炸声响彻夜空,有的敌人甚至未等反应过来就被炸得血肉模糊。其他敌军还未举枪反抗,便被刺刀穿心。不到一个小时,庄内200余名敌军全部被歼灭。
与此同时,独山高地的敌人也遭到我军猛烈的进攻,部分敌人被歼灭,其余的则撤退至一个骡马店大院内。敌军在四周墙壁上开设了许多射击孔,企图用密集的火力阻挡我军的进攻。尽管我军发起了几次进攻,但均未能成功,战斗一度陷入僵持。
关键时刻,罗荣桓立即指示一团政委戴润生前来指挥所,进行战斗部署。他要求戴润生鼓励士兵们再接再厉,争取在10点之前全歼残敌。戴润生回到阵地后,迅速调整战斗计划,向敌人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在全体指战员的奋力拼搏下,我军终于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占据骡马店后方小山头的队伍,通过地利优势,向敌军大院实施了猛烈火力压制。濒临绝境的敌人终于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仓皇打开大门试图逃跑。而等待在门外的骑兵连见状,立即发动追击,骑兵们跃马挥刀,砍杀逃窜的敌人。经过这场生死较量,敌军惨败,数十名敌人倒在了战场上。
在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在一个凹地里发现了长田敏江的尸体,证明了此次胜利的决定性意义。此次战斗,我军共击毙日伪军300余人,俘虏24人,缴获了大量的野炮、机枪等武器。战斗胜利后,中央军委特发贺电,表彰参战部队的英勇表现。
这场战斗的胜利震动了整个鲁西,消息迅速传遍山东,极大地鼓舞了全省民众的抗战热情。特别是在梁山附近,许多年轻人纷纷投身八路军,仅半个月内,便有超过3000名青年加入了抗战行列。
建国后,山东相关部门在编写抗战史时,罗荣桓亲自指示将“梁山歼灭战”列为抗战史中的重点章节,因为他深知,这一战的胜利不仅极大鼓舞了抗战士气,也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曾深刻指出:“如果没有梁山歼灭战的胜利,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上一篇:如何看待西方新清史研究?
下一篇:原创 中国的历史,不能没有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