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贝加尔湖的历史变迁。回顾我们之前的文章,俄国人在1581年翻越乌拉尔山,开始了向东的扩张。他们接连占领了鄂毕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和勒拿河流域。到了1639年,莫斯科维金一行终于抵达鄂霍次克海。1648年,杰日尼奥夫成功绕过西伯利亚东北的白令海峡,进一步拓展了俄罗斯的边疆。如此一来,西伯利亚的广袤大地已被俄罗斯帝国纳入囊中。
在俄罗斯向西伯利亚推进的过程中,向东的扩张几乎如入无人之境。面对那些依赖弓箭和长矛的土著居民,哥萨克们只需几十人就足以征服一片土地。借助火枪和火炮,哥萨克们能轻松降服原住民,他们建立坚固的堡垒,对当地进行高压统治。每到一地,哥萨克就迫使土著居民交纳税赋,丰富的毛皮交易利润更是驱使他们不断深入,不断拓展疆域。
贝加尔湖所在的蒙古高原北部自然也没有逃过哥萨克的扩张。这里生活着布里亚特蒙古人、通古斯人、吉尔吉斯人和达斡尔人,他们自古以来就与南方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公元1635年,皇太极征服了外贝加尔地区的索伦部,次年(1636年),他又打败了漠南蒙古的势力,元朝末代皇帝林丹汗将传国玉玺献给了皇太极,这标志着他成为了蒙古大汗。到了1638年,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向大清朝表示臣服,奉上了“九白之贡”。这一系列事件预示着贝加尔湖周边的广大漠北地区名义上归属了大清帝国。
然而,虽然大清朝在漠北地区拥有主权,但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统治。更为严峻的是,1644年,清朝开始大规模入关,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的剧变。随着清朝将重心完全转向关内,北方边疆的控制开始松懈。这为俄罗斯帝国的南下侵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俄国一方面向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扩展,另一方面也将触角伸向了贝加尔湖地区。经过长期的征服,1643年,伊凡诺夫一行终于到达了贝加尔湖畔。随着俄罗斯势力的不断深入,贝加尔湖周围相继建立起了多座要塞。1646年,哥萨克们在安加拉河口修建了上安加尔斯克;1652年,在伊尔库特河与安加拉河交汇处,他们建起了冬营地,这个地方后来便成为了著名的伊尔库茨克。紧接着,哥萨克们又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交汇处建立了尼布楚城,这座城市也被称为涅尔琴斯克,并且成为了俄罗斯帝国在外贝加尔地区的行政中心。
1654年,俄罗斯在尼布楚成立了“达斡尔督军区”,派巴什科夫担任“达斡尔地区阿穆尔河督军”,负责外贝加尔和黑龙江流域的管理。从此,俄国在外贝加尔的统治稳固下来,接下来的重点便是巩固这一地区的占领,同时大肆从中牟利。
同年,俄罗斯帝国派遣德米特里·菲尔索夫前往安加拉河地区进行进一步的殖民活动。菲尔索夫在翁加河注入安加拉河附近建立了巴拉干斯克,这座城市位于贝加尔湖西北的巴拉干大草原中心,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是理想的牧场和农田。到了1658年,俄军在捷列姆巴湖畔建立了捷列姆宾斯克,而在1661年,伊尔库茨克也正式奠基。
俄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贝加尔湖南岸,沿色楞格河展开了进一步的拓殖。色楞格河是漠北最大的水系,它以扇形状向北注入贝加尔湖。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发源地,也是匈奴、丁零、鲜卑和蒙古族的发祥地。从贝加尔湖出发,沿着色楞格河向上溯流,可以直接进入蒙古高原的心脏地带——喀拉和林。
在历史上,游牧民族一直以色楞格河为依托,向南与中原王朝展开争夺。若他们打败敌人,便能控制中原;若失败,则会沿着色楞格河北撤,在南西伯利亚的森林地带暂时安顿,待时而动。几千年来,贝加尔湖地区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安全后花园,然而到了17世纪,俄国人的入侵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也意味着,一旦失败,游牧民族将失去退路,从而改变他们的历史命运。
1665年7月,十人长奥西普·瓦西里耶夫与加夫里尔·洛夫佐夫带领69名哥萨克,横渡贝加尔湖,沿着色楞格河上溯。到10月初,他们在奇科伊河注入色楞格河的地方建立了色楞格斯克,这座要塞成为了俄国在贝加尔湖南岸扩张的中心。次年,俄国人在乌达河口建立了乌丁斯克冬营地,这个地方后来被改名为上乌丁斯克,即今天的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接下来的几年来,俄军不断扩展疆域,逐渐控制了贝加尔湖的周边地区。
哥萨克不仅通过战争进行扩张,还大肆进行掠夺,特别是在毛皮的“软黄金”贸易方面,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从土著人民手中收取毛皮税,哥萨克们常常通过暴力手段,肆意烧杀抢掠。许多土著居民在这些暴行面前不堪忍受,纷纷反抗,但哥萨克军队却利用火枪火炮的优势,最终将这些反抗者压制了下去。
这些土著人民,尤其是布里亚特人,常常成为哥萨克的俘虏,他们不仅被强迫缴纳高额的税赋,还时常遭到残酷的压迫。哥萨克们不止一次地将布里亚特的女性掠走,强迫她们改信东正教,强行将她们带回俄罗斯,变成奴仆。为了降低土著人的反抗情绪,哥萨克们甚至将这些被掳走的布里亚特女性作为财产来衡量自己的财富。
尽管布里亚特人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起义,挑战俄国的统治,哥萨克们依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将这些起义镇压了下来。1644年,安加拉河流域的布里亚特人曾举行大规模的起义,虽然他们在短期内打击了俄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援,最终未能获得胜利。为了打压这些反抗,俄国政府多次派遣哥萨克进行报复,致使大量布里亚特人迁移至外蒙古,甚至有一部分人被迫迁往呼伦贝尔地区,成为了“巴尔虎人”。
尽管如此,哥萨克的暴行并未让布里亚特人的反抗完全停止。许多布里亚特人逃亡他国或在本土重新组织力量,继续与俄军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