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以下是您提供文章的改写版,内容保持原意,增加了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所谓“明甲”,指的是甲片暴露在外的铠甲形式。由于这种铁甲片通常经过细致的打磨,使其表面光亮如镜,因此被称作“明甲”。
在后金至清代时期,明甲结构广泛应用于布面甲的各个组成部分,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一、明甲实物概述
根据笔者所见的相关资料与藏品,现存的后金至清代明甲实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明式臂手
明式臂手是明代中后期边疆军队中较为普遍的护臂装备,由细小钢片精密缀合而成,防护范围涵盖整个手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努尔哈赤“红闪缎面铁叶甲”和皇太极“蓝色缎面绣云龙纹铁叶甲”中的臂甲部分,即属于这一类型。
▲皇太极“蓝色缎面绣云龙纹铁叶甲”,故宫博物院藏
(二)小臂手
小臂手同样由细钢片缀制,但防护范围仅限于小臂,其形制与明式臂手的小臂部分高度相似。故宫藏有顺治年间的“蓝色缎铜钉棉甲”,其盔甲中就使用了此类小臂手部件。
▲顺治“蓝色缎铜钉棉甲”,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故宫还收藏有康熙时期“黄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其袖子外观整体模仿小臂手形制,但实为织物制成。这种设计明显是仿效小臂手而制造的,康乾盛世的仪仗盔甲上常见此类袖子,如雍正“月白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及乾隆“黄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等典型例证。
▲雍正“月白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故宫博物院藏
(三)外接甲片式肩甲
外接甲片式肩甲的特点是肩头部分的铁甲片外露,这种样式是清代非常流行的肩甲设计之一。
▲清代外接甲片式肩甲,民间藏品
(四)明甲上衣与甲袖
明甲上衣的结构与明甲下裳类似,具有相似的铁片排列方式。
故宫藏有康熙时期“黄色织金缎镀金叶棉甲”、咸丰年间“织金地锁子锦纹金叶棉甲”,以及沈阳故宫藏乾隆“大阅明甲”等,均采用明甲上衣设计。这些仪仗甲中的铁片多以金叶装饰模拟制成。上述甲件的臂部也均采用了明甲臂手结构。
▲咸丰“织金地锁子锦纹金叶棉甲”,故宫博物院藏
(五)明甲下裳
明甲下裳是清代主流的下身护甲款式,现存实物数量较为丰富。
▲采用明甲下裳的盔甲,内蒙古博物院藏
(六)采用明甲加强件的下裳
故宫藏有一件“织金缎人字纹铁叶盔甲”,其中下裳部分分为两件:一件采用明甲结构,另一件则为布面结构。布面下裳在膝盖位置加装了五块外露钢片,这些钢片排列成一个凸起的圆形护膝部件,增强了保护效果。
▲织金缎人字纹铁叶盔甲,故宫博物院藏
(七)明甲小腿甲
明甲小腿甲多为矩形构件,结构与明甲下裳类似,设有两排甲片,佩戴时固定于下裳下缘。故宫收藏的“织金缎人字纹盔甲”中就包括这种小腿甲。
▲“织金缎人字纹盔甲”,故宫博物院藏(模特上的小腿甲安装方式有误,正确装配见上图)
二、关于明甲的记载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五年,批准八旗前锋校、护军校甲以白缎为面料,前锋及护军绣甲则用蓝布为表层,侍卫、护卫、前锋、护军的甲及裳皆采用明甲,且铁叶露于外面者即称明甲。”由此可见,侍卫、护卫、前锋及护军均穿戴明甲,上衣与下裳均采用明甲结构。
依据乾隆《皇朝礼器图式》,清军各级官员和士兵的标准铁甲多配备明甲下裳,肩甲多为外接甲片式,但上衣一般未采用明甲结构。
▲清代铁甲,内蒙古博物院藏
三、关于明甲的绘画表现
(一)《董卫国记功图卷》
康熙年间描绘清军与三藩作战的《董卫国记功图卷》中,骑马将领所穿的盔甲疑似明甲上衣。
▲《董卫国记功图卷》
(二)《康熙戎装图》
故宫藏《康熙戎装图》中,康熙皇帝所穿盔甲配有外接甲片式肩甲、小臂手及明甲下裳。
▲《康熙戎装图》
(三)佚名康熙时期绘画
另一幅康熙时期佚名绘画描绘清军入藏作战情景,图中官兵所穿盔甲多为明甲样式。
▲康熙时期佚名绘画,描绘清军入藏作战场景
(四)《大阅图卷》
1. 士兵臂手
乾隆《大阅图卷》中,受阅士兵普遍配戴小臂手,护臂细致且便于活动。
▲《大阅图卷》中的士兵
2. 皇帝护卫肩甲
该图卷中,皇帝的部分护卫所穿护肩为明甲结构,肩部有三道外露的铁甲片。
▲《大阅图卷》中的皇帝护卫
(五)《皇朝礼器图式·武状元甲》
《皇朝礼器图式》中所绘的“武状元甲”采用明式臂手及外露甲片的明甲结构,遗憾的是此类甲未见实物存世。
▲《皇朝礼器图式》“武状元甲”
(六)《色布腾巴尔珠尔像》
此画于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出现,图中主角肩甲为外接甲片式肩甲,大臂部分镶嵌有数个外露的圆形甲片,这类肩甲亦出现在《紫光阁功臣图》中。
▲色布腾巴尔珠尔像
---
如果需要对某段特别详细扩展,或添加注释说明,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