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媒体擅自转载
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真的很仁慈吗?——萨沙问答第125集
这其实是网络上的一则误传。
朱元璋本人从未说过“元以宽仁失天下”这句话。
这句话实际上是大臣说的:“元以宽失天下!”
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中根本没有“仁”字。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蒙古统治时期在中国大规模屠杀,具体死伤人数无从考证,却极为惨烈。
以西夏的党项人为例,几乎被蒙古人灭族。
元朝以后,党项族基本消失,成为名存实亡的民族。
1234年宋蒙战争爆发前十年,南宋控制区内有1267万户,总人口约5664万。
经历了长达30年的战争后,南宋人口急剧减少,只剩下569万户,2604万总人口。
也就是说,三十年间,南宋地区人口减少了约3000万,损失了超过一半,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遇到汉人反抗便立刻采取屠杀手段,毫不留情。
由此可见,蒙古统治时期根本不存在“仁慈”二字。
对于大臣奏折中提到的“宽”,朱元璋也持保留态度:
“上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马翼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上曰:‘以宽得之,则闻之矣;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
这里的“宽”,并非指“宽仁”——即宽厚仁爱的意思。
所谓“宽”更多指的是对国家管理松懈,懒政怠慢。
元朝蒙古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有效治理国家。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擅长骑射打仗,却不善于国家治理,更不懂如何统治汉族百姓。
直至蒙古人逐渐退回草原,大部分蒙古贵族甚至不会说汉语,怎么可能有效管理中原?
蒙古人不会行政管理,主要依赖色目人和少数汉族官僚。
色目人指的是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民族,如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
这些色目人其实是流动官员,在中国停留几年就会调离。他们奉行“少管事多赚钱”的原则,管理敷衍,贪腐严重。
由于蒙古人对汉人极度不信任,汉人官员地位低下,仅执行蒙古人及色目人的命令,毫无主动权。
汉官吏既无权力也无积极性,根本不可能用心管理。
用电影《古惑仔》中“生番”的话说就是:“主人都不管,你管个屁啊。”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期,很多行政措施形同虚设,地方几乎陷入无政府状态。
蒙古人除征收重税、强征民夫、抢夺土地和美女外,没有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管理混乱导致全国社会动荡不安。
在中央层面,由于内部权力斗争频繁,再加上蒙古统治者嗜酒如命,26年内换了8个皇帝,平均每位皇帝只统治3年。
皇帝频繁更替,政令无法连贯,大臣们也无所适从。
地方管理缺乏统一制度,行政混乱不堪。
以税收为例,地方官员肆意乱收税款。
从忽必烈到文宗天历年间,盐税飙升20倍,茶税飙升240倍,导致盐价创历史新高,百姓苦不堪言。
许多地区根本没有执法人员,乡村依靠宗族自治,城市更是一片混乱,黑社会甚至成了事实上的管理者。
这也是为什么元代地下社团特别多,他们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维持秩序的角色。
对此,朱元璋评价蒙古人自取灭亡:“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
由于懒政,地方势力迅速膨胀,变成割据军阀,最终导致元朝覆灭。
朱元璋曾说:
“天下有兵,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然有兵而无纪律者,河北也;稍有纪律而兵不振者,河南也;道途不通,馈饷不继者,关中也。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而尚间谍,其御众尤无纪律。”
元末时,蒙古皇帝实际掌控的地方只剩河北几个省份,其他地区早已各自独立自治。
就连地方蒙古军阀也不听皇帝指挥,各自为政,最终被明军逐一击败。
朱元璋认为,治国应以宽仁为本,即执法严明但对百姓宽厚,不应单纯剥削而无管理服务。
同时必须压制地方军阀势力,防止割据。
而蒙古人只顾榨取百姓财富自享,管理荒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王朝覆灭也就不可避免。
声明
本文参考资料众多,图片来源于网络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