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封立开国功臣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成功推翻元朝的统治后,正式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帝国,国号“大明”。在随后的功勋封赏中,朱元璋封了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等六位为公爵,这六位便是明朝的“开国六公爵”。次年,朱元璋又追封了四位公爵,其中三位已经战死,唯一还活着的就是汤和,他被封为信国公。
然而,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朱元璋的官位可谓充满了凶险。在明初,四大冤案风起云涌,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未能幸免,被杀者不计其数。
在这些开国元勋中,许多人已经陨落。幸存者中,活得最久、爵位最高的便是汤和,他与朱元璋一路走来,成为了仅存的幸存者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汤和究竟是如何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成功避开了朱元璋的屠刀,活到了最后。
---
(1)为什么朱元璋要杀这些开国功臣?
“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这是古代帝王的常见手段,而朱元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杀掉这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开国功臣呢?
1. 儿时的创伤,深深影响了朱元璋的信任观
朱元璋的早年经历充满了痛苦和不信任,这一切塑造了他对权力的态度。元至正四年,朱元璋的家乡饱受灾荒,然而当地的官员不仅不提供援助,反而贪污赈灾款。一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兄长以及亲人相继饿死。朱元璋与二哥拖着亲人的尸体,步行四处寻找可以埋葬的地方,而无力求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一切让他对当权者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与不信任,也在他心里埋下了对“官员”的极深敌意。
2. 朱元璋极强的权力欲望与猜忌心
朱元璋的权力欲望极为强烈,对任何试图威胁他权力的人,他绝不会手软。洪武初年,四大冤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从洪武十三年开始,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死,这场持续了10年的冤案带走了大批开国元勋。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等一大批功臣,甚至包括被毒死的刘伯温,都未能幸免。朱元璋通过这场“清洗”不仅彻底摧毁了丞相制度,还完成了自己集权的目标。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宁可错杀千人,也不敢放过一个威胁。
3. 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清洗加剧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病故,继位的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了给孙子扫清一切障碍,朱元璋对身边的老臣们展开了更加无情的清洗。洪武二十六年,蓝玉等大将军被处决,牵连了大量开国元勋。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年幼,难以驾驭这些曾经的英雄豪杰。因此,为了确保权力的绝对控制,朱元璋不得不牺牲曾经并肩作战的旧友。
---
(2)汤和:朱元璋的发小,起义路上的“智勇双全”战友
汤和,字鼎臣,来自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他比朱元璋年长三岁,出身贫苦的农家。在这一贫困的乡村,朱元璋和汤和从小一起长大,是名副其实的“发小”。他们的关系比血缘更为深厚,是自幼一起吃过苦、共同面对生活风雨的挚友。
二十六岁那年,汤和便带领一群兄弟投身红巾军,并很快被提拔为千户。之后,汤和给朱元璋写信,邀请他加入起义军。那时的朱元璋,依然在庙里当着和尚,接到信后,经过几番纠结,他决定走出庙门,投身起义。当时的朱元璋还未显露出他的英雄气概,但正是汤和的支持和引领,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轨迹。
汤和与朱元璋并肩作战,彼此信任,汤和还曾一度担任朱元璋的军事指挥官,带领军队取得了显赫的战绩。他在洪武二年,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获得了信国公的封号,成为唯一一位幸存的开国元勋。
---
(3)汤和为何能够幸免,或许是“眼神”决定了他的命运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已经清洗掉了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曾经与他并肩战斗的周德兴、傅友德、冯胜等一一陨落,开国六公爵仅剩汤和一人。然而,汤和为何能避开朱元璋的屠刀,活到最后?
首先,汤和是一位非常“识时务”的人物。与胡惟庸、蓝玉等人不同,汤和从未试图觊觎朱元璋的权力。即便在明初的权力纷争中,汤和选择远离政治漩涡,不参与权力斗争。因此,他没有卷入任何冤案,也没有威胁到朱元璋的统治。
更重要的是,汤和与朱元璋有着深厚的私人感情。两人自幼一起长大,经历了许多生死考验。朱元璋曾说过,汤和是他唯一的“朋友”。因此,即便汤和在朝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他始终未曾表现出威胁性。
关键时刻,汤和通过一种特殊的“眼神”救了自己。当朱元璋探望已年老体衰的汤和时,汤和在床上向他行礼,并用一种充满乞求的眼神注视着他。朱元璋深知这个眼神的含义——他曾与汤和共同奋斗,建立了大明江山,而如今,只有他们二人还在这条艰难的路上走着。朱元璋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促使他做出了决定——让汤和活下来。
---
(4)汤和的最终去世与朱元璋的孤独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朱元璋为他追封东瓯王,赐予他最高的荣誉。而三年后,朱元璋也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汤和和朱元璋的命运几乎是紧紧相依的,他们从共同的起义路上走来,最终却是孤独的死别。历史记载中,朱元璋的死因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关。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早已陨落,而汤和的离世,让他成为最后的见证者。两人一同走过的岁月,最终成了那个时代最为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