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第四野战军的大军南下,经过华北地区。时任第四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偶然遇到了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这两位老战友久别重逢。那时,察哈尔军区的司令员王平正在向聂荣臻汇报工作。聂荣臻把罗荣桓迎进屋后,亲切地让他坐下,并催促王平简短汇报,迅速结束工作谈话。
王平了解聂荣臻与罗荣桓多年的深厚友情,尤其在红军时期,两人便已并肩作战,而在抗日战争中,二人还曾同在115师并肩作战,战友情谊深厚。因此,王平顺从地应聂荣臻的要求,简短而有条理地完成了汇报,随后便退了出去。
由于时间紧迫,罗荣桓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他与聂荣臻简单寒暄后,便直入主题,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四野的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因作战任务繁重,未能配备合适的政委,这使得他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战斗指挥中。罗荣桓接着说,来之前,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平,作为一位资深的政工干部。如今恰巧在这里碰到他,罗荣桓觉得王平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于是,罗荣桓提出希望王平能够担任13兵团的政委,并表示如果聂荣臻同意,他将立即向军委上报推荐。然而,聂荣臻却出乎意料地摇头拒绝。他解释说,华北地区的剿匪任务繁重,王平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干部,而目前华北更需要他。聂荣臻继续强调,察哈尔地区的各项工作需要王平来梳理,而他对当地的情况最为熟悉。如果王平调走,察哈尔的局势可能会变得一团乱麻,这不仅不利于华北的稳定,还会影响整个战局。
罗荣桓听后,认为聂荣臻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他还是坚持认为,从王平的长远发展来看,去一线部队作战将更加有前途。他恳请聂荣臻能从大局出发,同意王平去13兵团。然而,聂荣臻的立场依然坚定,不同意王平调离。罗荣桓无奈,只得离开。
尽管如此,罗荣桓心中仍未忘记王平。那时,王平向聂荣臻汇报工作时,简洁而清晰的汇报,条理分明,毫不拖泥带水,给罗荣桓留下了深刻印象,彻底记住了这个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平被彭德怀点名,担任20兵团政委并入朝指挥作战。他与兵团司令员杨勇合作紧密,参加了夏季反击战,尤其是在指挥朝鲜战场的最后一次战役——金城反击战中,他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士气大振,为朝鲜停战谈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军委决定成立总参动员部,罗荣桓作为总干部部长,开始思考应该由谁来担任第一任部长。最终,他再次想到了王平,并向中央军委建议由王平担任总参动员部部长。当时,王平正在北京出席一场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军委的通知要求他留下。
王平很快得知了自己的新任命,但他心中并不愿意接受这一职位。由于对动员工作并不熟悉,他更倾向于继续参与前线的战斗,而非负责这种新型职务。因此,王平希望军委能重新考虑人选,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找罗荣桓求情,毕竟他们过去并没有太多交情。于是,王平找到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请求他通融一下,彭德怀却表示,这一决定是罗部长的意见,他无法干预,若王平不想担任这个职务,可以单独向罗荣桓提出自己的意见。
无奈之下,王平只得硬着头皮找到了罗荣桓,向他表达了自己对动员工作的陌生和不适应,恳请军委重新考虑。但罗荣桓坚决表示,他之所以推荐王平,是因为他过去曾负责过地方工作,熟悉相关流程,相信他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职位。这番话语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显然,罗荣桓已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决定。王平最终只能服从命令,很快便正式上任。
事实证明,王平在总参动员部的工作表现异常出色,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赢得了总参谋长粟裕的多次表扬。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罗荣桓慧眼识人的精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