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镌刻百年风华 以诚敬守护文化根脉
创始人
2025-11-22 07:31:17
0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纪录频道热播的十集纪录片《百年守护》,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讲述故宫博物院百年来文脉赓续与人文日新的动人故事。

百年来,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群,故宫完成了自帝王宫苑向人民文化艺术蕴藏地的转化。正如易培基所言:“故宫者,我国数千年文物之所萃。自成立博物院以来,昔之所谓秘殿宝笈,一夫所享有者,今已公诸国人矣。”

《百年守护》的十集内容既彼此独立亦辉映成趣,从师徒传承到自然生态,从古建修复到学术研究,从历史钩沉到跨文化交流,如一幅内容丰富且细腻入微的“通景画”,将故宫的往昔、当下、未来紧密相连。它以人文精神的复归、摄制技术的突破为紫禁城影像志谱系增添了一抹全新的色彩。

多维叙事:让人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相较于纪录片《故宫》的宏大叙事、《故宫100》的微纪录片表达、《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匠人视角,《百年守护》构筑了多维立体的叙事网络。

在叙事核心上,《百年守护》聚焦“守护”这一既厚重亦温情的主题,将一个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的守护历程娓娓道来。影片中,历经颠簸南迁而未损分毫的先秦石鼓、传世至今而被新制囊匣妥帖存放的西周蔡公子壶、跨越古今而琴音再续的南宋古琴“玲珑玉”等国宝,皆因守护才得以透过岁月的云霭而神采依旧。以手护宝、以命相抵的“故宫人”在技艺代际接续,文物南迁北返之间,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影片亦将“守护”从个体行为拓展为集体使命。在第一集《时间写下的故事》中,师徒传承的不仅是修复技艺,也是对文物的敬畏之心;第七集《远行与归来》则将个体技艺与情感寄托,升华为民族危亡时刻的坚守。从个体到群体、从过去到当下,“守护”不仅是少数人的人生职志,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认同。

在叙事空间上,《百年守护》突破了“殿宇内”与“文保修复部”的物理空间,首次将故宫视为完整有机的“生命体”进行记录。此前的同类纪录片,或聚焦华彩的文物,或聚焦巍峨的宫殿,而《百年守护》的镜头则更广:有的段落深入到太和殿广场鎏金铜缸的修复现场,表现师徒间的体恤;有的段落则延伸至数字孪生故宫的展示场景,呈现金瓯永固杯等传世文物的数字化研究成果。

第二集《万物和生》讲述了故宫工作人员对故宫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守护:牛锎操控小型机器人探查紫禁城的地下排水系统;李梦妍将亲手培育的荷花运往故宫;贾慧果团队在故宫投放数万异色瓢虫卵以消灭蚜虫。这些此前从未被故宫影像志所记录过的生动影像,让人看见了“看不见的紫禁城”,了解了故宫沉静缜密又坚实有序的守护网络。

在叙事时间上,《百年守护》回望了故宫博物院建院的百年历程。《远行与归来》以2025年神武门“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为起点,回溯了抗战烽火中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再延伸至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高光时刻,最后回归当下展厅中观众与国宝对视的场景。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不同于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跨文明比较,也有别于纪录片《故宫》的历史“情景再现”,选择以文物为纽带,让观众看到百年文明传承延宕的脉络。

视听创新:科技赋能下的传神表达

《百年守护》在视听语言与技术应用上实现突破,既延续了故宫题材纪录片的美学传统,又借助前沿科技赋予影像新的表现力。此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手持镜头营造纪实感,画面风格质朴;纪录片《故宫》以延时摄影展现殿宇气度,而《百年守护》则力图将宏大与精微相融合。

在视觉呈现上,《百年守护》采用8K超高清摄影,辅以显微摄影、三维扫描成像等技术手段,让观众得以窥见此前无法触及的细节。呈现古树影像时,激光扫描技术将树木实体转化为三维立体的数字影像,天然纹理清晰可辨;拍摄木器组黄齐修复养心殿内檐牙子时,虚拟修复过程通过三维建模直观呈现,使观众能清晰地看到修复师如何反复调试方案。同时,交互摄影技术的运用又构成了极具张力的场景,片中昔日朝臣与今日游客同框的画面,令故宫的沧桑变迁直观可感。

声音设计上,《百年守护》采撷了古音古韵。第四集《以时间抵抗时间》中,闵俊嵘修复宋代古琴“玲珑玉”的段落,镜头记录这张仲尼式变体古琴与修复工具的接触,而打磨声、调试声被悉心收录。该集录音师张建玺向笔者介绍:“在2025年的当下,听到千年前的声音,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当闵俊嵘不疾不徐地将“玲珑玉”缺失的护轸补齐,当曾沉寂数百年的琴声再度响起,绵亘古今的声音将历史的时空接续。

立意升华:从文化展示到文明对话

《百年守护》将故宫百年的守护历程,升华为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精神象征,突出了三重立意升华。

首先是守护内涵的深度拓展。影片赋予“守护”多重维度,不仅是文物修复、建筑修缮,更是生态维护、历史研究、文明传播的综合实践。从孔艳菊对镶嵌组后辈的指导,到张淑娴发现雍正时期“古董画片”装饰方式,再到金大朝尝试破解景泰蓝的历史谜题,影片展现的“守护”是多元立体的实践。

其次是精神内核的时代传递。影片提炼出“化私为公”“视国宝为生命”的精神内核,并展现其跨越百年的传承。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文物点验清查,奠定了“一切公开”的守护原则;护宝者“人在国宝在”的誓言,彰显了文博人的风骨;年轻一代文物修复师用双手承托文物生命,用青春抵御时间侵蚀。

再次是文明视野的全球升维。影片将故宫的百年守护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之中,实现了从“民族遗产”到“人类文明”的价值升维。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历史风云,展现了跨文化的文博对话。当代南迁纪念展则让观众、学者与护宝者后代共同见证了国宝的归来,彰显了“基业长青而传承有序”的理念。

时空坐标:以大的时间尺度聚焦人的变化

《百年守护》分集导演柯永权所承制的三集,均以时间为“题眼”命名,分别为第一集《时间写下的故事》、第四集《以时间抵抗时间》、第八集《穿越时间的研究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柯永权谈到,“故宫就是一个大的时空坐标。几乎所有的纪实影像都在探讨时间,以大的时间尺度聚焦人的变化。”

在恢宏博大的紫禁城面前,古往今来的人们往往心生沧海一粟与迷失之感,而就如何以有限对抗无限,寻回内心的坐标与定力,《以时间抵抗时间》用影像给出了笃定的回答。片中,囊匣组修复师张佳无意中发现,装蔡公子壶的老木箱上,贴着自己师傅乔秋云的爷爷、青铜器鉴定大师“乔友声”的签名。一甲子时光远去,祖孙两人在同一件文物面前“重逢”,正如解说词所言:“似乎,只要时间足够长,爱总能找到自己最好的载体。”家国之爱与持恒之心,令一代代故宫人守心若定,将古物国宝护佑如初。

《百年守护》的最后一集,名为《一天看百年》。时间上,通过一天的流动,记录当下故宫博物院的运行,展现故宫从皇家宫殿到现代博物馆百年间的“变”与“不变”。

论及创作中的遗憾,亦和时间息息相关。《百年守护》于2025年4月投入拍摄,于2025年10月首播,半年的拍摄周期令纪录片未能呈现出故宫“春夏秋冬”的完整时序更迭,而在拍摄对象日渐进入倾吐内心感受的状态时,拍摄已接近尾声。这些遗憾之处也为之后的紫禁城影像志留下了探索空间。

故宫题材纪录片的演进,本质上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纪录片《百年守护》完成了对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风华的影像镌刻,也凸显了“故宫人”守心若定与护佑如初的精神。

《百年守护》,一部“时间亲手写下的故事”。

对话《百年守护》总导演徐欢——

以当代视角探究故宫的变与不变

北青艺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过多部与故宫有关的纪录片,与故宫题材尤为有缘,这几部影片的侧重有什么不同呢?

徐欢:200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故宫》,以影像史诗重塑视听语言叙事范式;之后,100集系列短片《故宫100》开创了人文影片传播的新形态;201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新时代故宫守护者的故事出圈;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在故宫六百年》聚焦了古建修缮。今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百年守护》继续讲述故宫守护者,以及百年间那些应该被铭记的故事,呈现纪录片的价值,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表达。

北青艺评:《故宫》《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对《百年守护》的创作有何影响?相较于上述作品,《百年守护》又有哪些创新?

徐欢:《百年守护》的主创团队中,有超过半数的成员都曾参与过以往的紫禁城影像志作品,这使我们的团队经验丰富,对故宫博物院的认知较深,也让拍摄更为顺利。譬如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拍摄团队与文物修复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也是《百年守护》重要的人脉关系积累。

说到《百年守护》的创新,我觉得核心是对故宫博物院各方面的重新梳理,并形成新的认知。从皇宫到博物院的演变,百年来故宫经历的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事件,我们都有所回溯。同时,我们也将镜头关注人,对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安保人员、行政人员的故事都有所挖掘和讲述。

北青艺评:面对浩繁的故宫学研究成果,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百年守护》在立意方向和分集方式上有什么考虑?

徐欢: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百年守护》的立意方向并非是传统的大历史叙事,去对明清宫苑的历史进行深挖与剖析,而是特别注重在当下的节点,如何以当代的视角去解读故宫博物院的运行、展陈、研究等,并阐释建院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源流。

纪录片将镜头面向文物保护和修复,记录了师徒间的技艺传承与温情,同时也会走到殿宇之外,看看故宫里丰富别样的自然世界,还会记录故宫人守护六百年世界遗产的传奇故事。所有这些片段的交织,最终汇聚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守护文明遗产的生动全景。

北青艺评:各分集的片名是如何确定的,您又如何诠释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程?

徐欢:故宫可以看作是浓缩的时空胶囊,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都是故宫的过客,故宫才是恒久的。《百年守护》探索的是故宫的变与不变,因此很多集的片名都与时间相关。比如《一天看百年》就将百年历史的漫溯浓缩成象征性的一天,表达出视故宫为有机生命体的价值观。

北青艺评:《百年守护》的海报有何独到之处?

徐欢:这次由黄海老师负责整个“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的主视觉设计。黄海同时设计了纪录片《百年守护》的主海报。建筑是抽象的,而人是具象的,因此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年的时间节点,主海报凸显了人的价值,“守”的核心离不了“人”,海报以此来呼应主题。

北青艺评:为什么选择宋佳为旁白配音?

徐欢:我们曾经听过宋佳的播客节目,诠释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一个人撑起一部独角戏,非常令人震撼。同时,宋佳的声音既不过于柔美,也不过于阳刚,非常适合《百年守护》,她的娓娓道来,能很好地引领观众进入影片,并产生共鸣。

北青艺评:《百年守护》的配乐是如何选择的?

徐欢:我们的音乐总监是陈其钢老师,作曲家王之一、缪薇薇、侯湃为影片创作音乐都特别用心,很好地诠释了主题。音乐既动情又富有蓬勃的生命力。难能可贵的是,作曲家们虽普遍受西洋音乐的训练,但自身的传统文化根底却很深,这让《百年守护》的音乐具有了深厚的东方意味和民族精神。

北青艺评:在拍摄过程中接触到的考古学家、文博研究者、工艺美术大师与文物修复师中,有哪些给您的印象尤为深刻?

徐欢:文博专家王子林、王光尧、朱传荣、王敬雅、李吉光等老师,是影片的定海神针。即便他们不出镜,也是影片的坚强后盾,让我们的创作更有底气。

北青艺评:进入智能传播时代,《百年守护》在新拍摄技术、新视效处理方面有哪些巧思和考虑?

徐欢:《百年守护》全部采用了8K超高清摄影,在第二集《万物和生》中,我们还用了高速摄影和微距摄影。而在使用AI技术处理历史图片时,我们会非常审慎。譬如文物南迁的老照片,我们用AI技术让画面动了起来,但为了避免不严谨,就没有让历史中的人物说话。在《一日看百年》中,1945年日军投降场景的视效处理,我们做了一个历史影像的聚焦,如同一个“感叹号”,强调历史的重音。

北青艺评:我们该如何理解宣传片中所说的“故宫人守护的,从来不只是文物”?

徐欢:故宫人的守护,不仅仅是物理性的修缮、修复,还有研究性保护,以及价值阐释等。在故宫博物院,“守护”不只是动词,也是“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象征性表达,是“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文脉赓续。

本版文/王一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夏... 《朝代歌》: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的相传,再到夏商西周的更替,东周分为两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秦...
以影像镌刻百年风华 以诚敬守护...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纪录频道热播的十集纪录片《百年守护》,由中央广...
原创 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从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出发,带领4.5万甲士讨伐商朝,首先来到洛阳孟津的古...
高雅艺术润民心 赵季平作品音乐... 2025年“高雅艺术润民心”交响音乐惠民演出——赵季平作品音乐会,11月21日在山西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自己拍的照片被视觉中国告知侵权... 历时两年多的摄影师诉视觉中国侵权案迎来一审判决。11月20日,摄影师戴建峰在其微博发文称,自己起诉视...
霸王茶姬创始人辟谣:此前从未有... 红星资本局11月22日消息,近日,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婚礼一事,成为舆论焦点。11月21日,张俊杰本...
原创 日... 军曹,是日本军队特有的一种军衔。 众所周知,日本军队的编制与我们不同,甚至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一...
原创 开... 1971年1月的北京,寒风刺骨,街头冷清寂静,大多数人都躲在温暖的家里,享受着春节假期的宁静和团圆。...
上海星亚瑞珠宝有限公司成立 注...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星亚瑞珠宝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曾星,注册资本8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
这一套,有种大户人家喝茶的既视... 你见过跨越1400年的中国黄吗? 尊贵,沉静,娇而不俗。染在精致的茶器上,却令人一时忘了四溢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