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从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出发,带领4.5万甲士讨伐商朝,首先来到洛阳孟津的古渡口,与各路诸侯的联军汇合。他在此作《太誓》激励诸侯,之后大军向东行进,畅通无阻,最终来到朝歌牧野(距离朝歌约70里)。牧野之战的胜利,决定了周朝的崛起,彻底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根据史书的记载,周武王的军队一路顺利,几乎没有遭遇任何阻拦,迅速出现在牧野。这一过程中,周朝代替商朝的军事行动被认为是一场奇迹。毕竟,从西安到鹤壁(朝歌的附近)约有1200多里,纣王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军队进行阻击和拖延,按理来说周武王的军队应当受到层层拦截。然而,周武王的大军却毫无阻碍地一路前进,显然这一切并不合乎常理。那么,为什么周武王能够如此顺利地进行讨伐呢?
**一、周人为何从未遭到商朝军事打击?** 周武王伐纣之前,周国曾多次做出僭越行为,比如姬昌晚年自称王,与商王平起平坐;姬昌还曾攻打商朝的铁杆盟国崇国、黎国、邘国等。武王伐纣前两年,还曾在孟津与诸侯会盟,计划进攻商朝,但因时机未到而放弃。尽管如此,商朝并未对周国进行军事打击,只是将姬昌囚禁,之后又放出。 商朝之所以未对周国采取军事行动,原因很多,可能有周国的战略欺骗,也可能是商王的战略短视。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商朝东部的东夷叛乱,令纣王不得不集中精力处理东部问题,从而无法兼顾西部的周国。根据甲骨文记载,东夷叛乱异常激烈,纣王亲自出征,但直到商朝灭亡,也未能彻底平定东夷。可以看出,商朝的战略方针是先解决东部叛乱,再处理西部的周国问题。因此,纣王采取了对周国的战略忍让,认为通过安抚周国能够稳住西部,使他能够集中兵力应对东部的叛乱。 **二、周人巧妙的策略让商朝西部诸侯离心** 随着周国的崛起,商王纣开始担心其威胁,于是找借口将姬昌囚禁。然而,商朝与东夷的战争仍在进行,纣王并未敢贸然杀掉姬昌,避免激怒周国。最终,在商夷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局势不稳的情况下,纣王只得释放姬昌,而非史书中所称的美女财宝作为交换条件。 姬昌的释放标志着商周关系的重大转折,周国开始更加明目张胆地反抗商朝。在这一过程中,商朝却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这也导致商朝的盟友纷纷与其决裂。根据《周本纪》记载,周国开始攻打黎国、邘国、崇国等商朝的铁杆盟国。这些国家与朝歌接壤,姬昌在攻击这些商朝诸侯时,商朝却未曾出兵支援。 在姬昌打败黎国、邘国等后,商朝未能及时援助盟友,这显示出商朝已经衰弱,无力维系西部防线。因此,在周武王伐纣时,这些商朝的诸侯国就没有能力出兵抵抗,反而选择了支持周国。 **三、周武王闪电战使商纣王措手不及** 《吕氏春秋》记载,周武王在到达孟津时,遇见商臣胶鬲,并决定快速行军。他在15天内,行进约600里,最后在甲子日到达牧野。周武王的军队冒着严寒、风雨和崎岖的地形,行程艰难,却以异常的速度赶到牧野。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中有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这说明周武王与胶鬲的约定是在甲子日到达牧野,表明他是以一种超出常规的速度展开了行动,打破了传统的战役节奏,完全出乎商王纣的预料,商朝未能及时部署防线,只能在牧野聚集兵力。 **四、商朝灭亡时,出现大量商奸** 《史记》记载,在纣王杀掉比干、囚禁箕子之后,商朝的大师疵、少师彊投奔了周人,这些人被认为是商奸。但实际上,微子启和胶鬲也可以被视为重要的商奸。胶鬲作为商朝的少师,一直深得纣王信任,担任监视周国的任务。然而,当他遇到周武王时,两人之间的对话透露出耐人寻味的玄机。胶鬲回朝后,向纣王报告武王的行程,而武王则暗中约定如果准时到达牧野,胶鬲就能得到保全。通过这一事件可以推断,胶鬲实际上已经投靠了周国,并在帮助周武王进行军事布置。 另外,微子启与纣王有过王位争斗,史书虽然对他有所美化,但他却被毛泽东批评为汉奸,因为他为周武王提供了重要的内应。 通过这些商奸的帮助,周武王的进攻得到了顺利的推进,即使商朝内部有反抗力量,也会被这些高层叛徒所打击和解决。 因此,周武王伐纣时的顺利进行,并非如儒家所说的仁德战胜不仁德,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内外因素与暗中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