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歌》: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的相传,再到夏商西周的更替,东周分为两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秦汉王朝。魏蜀吴三国鼎立,经过两晋的更迭,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更替。宋元明清相继更迭,直至皇朝的历史逐步走向终结。
在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中,周朝的国祚是最长的。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秦朝灭东周,周朝的存在长达790年。而与周朝同为封建制度的夏朝只有470年,商朝则存在了554年,都不及周朝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中央集权,进入帝国制度的新时代。然而,秦之后的各朝代国祚却逐渐缩短。西汉与东汉合在一起也仅有405年,强盛的大唐只有289年,南方分立的宋朝合并后也仅有319年,明清两朝各为276年,均不及周朝长。
那么,为什么封建制度下的夏、商、周等朝代存在的时间普遍较长,而帝国制度下的汉、唐、宋、明等朝代的国祚较短?为什么周朝能够存在790年之久,成为所有朝代中最长的呢?
一、分封制的作用
在秦朝之前的封建制朝代,普遍存在较长时间。这并非封建制度比帝国制度优越,而是封建制度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能存在较长时间。封建制度的特点是诸侯国数量庞大,有大小强弱之分,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维持了朝代的稳定。
以商朝为例,其诸侯国多达800多个,周朝初期甚至有1200多个,夏朝的具体数字虽然没有记载,但也可以推测数量巨大。这些诸侯国在形式上是独立的,拥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尽管它们名义上服从周天子的领导,但实际上它们的忠诚度随着周天子权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来说,春秋时期的齐国虽然强大,但它并未达到可以统一天下的地步。齐国虽然能够一度称霸,但其背后始终有诸侯国的制衡。即便齐国强盛,它也不能轻易消灭其他诸侯国,统一天下。而在战国时期,即便到了秦国一家独大的阶段,它也用了多年时间才能消灭其他六国。
诸侯国数量多,朝代的存续时间自然也会延长。周朝初期有1200多个诸侯国,到了东周时期还有100多个,战国时期剩下七个诸侯国,尽管如此,这一过程的漫长性使得周朝的国祚持续了七百多年。通过这种相互制衡与兼并的过程,周朝得以延续如此之久。
在周朝的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着独立的文化圈子和较强的独立性,许多诸侯国的君主将自己的封地视作私产,尤其在与外敌的对抗中,诸侯国会全力以赴。而到了后期的帝国制度,虽然也有分封制,但因其与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诸侯的独立性较弱,因此难以像周朝那样保持长久的稳定。
二、周朝的礼乐制度
周朝能够存在790年,除了分封制的作用外,还得益于其独特的礼乐制度。一个政权的稳定往往有赖于某种制度约束,而周朝的礼乐制度恰恰起到了这一作用。
周朝的礼乐制度包括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分封制上文已提到,它是周朝的基础;井田制则是一种经济制度,农民不仅要耕种自己的私田,还要替统治阶层耕种公田,限制了农民的流动性;宗法制规定了继承顺序,确保爵位、官职和家产首先由嫡长子继承;礼乐制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涉及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这些礼乐制度从根本上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尤其是对周朝贵族阶层的利益进行了保障。即便在春秋初期,周王室实力衰弱,但由于礼乐制度依然存在,它依旧对诸侯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襄公在泓水之战时为了讲究仁义,选择不攻击正渡水的楚军,虽然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宋军失败,但这便是礼乐制度影响下的行为。
因此,周朝的礼乐制度不仅是制度的约束,还形成了一种文化力量,成为周朝能够延续长久的无形支柱。
三、夏商周是城邦时代
夏商周时期与后世的汉唐时期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所有朝代的实际控制范围差不多,但周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实际控制时间并不长,通常仅为一百多年。即使如此,夏商周时期却与后来的汉唐等朝代有些不同。
在夏商周时期,社会处于城邦时代,人口多集中在城池中。很多诸侯国的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实际上多数地区无人居住,只有少数城池能够形成实际控制。这使得诸侯国的军事和政治行动受到限制,也使得整个天下的局势相对稳定。
当时的经济较为落后,人口较少,城池之间缺乏联络,信息闭塞,社会发展缓慢。尽管有频繁的战争,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但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任何一个诸侯国想要消灭其他国家也极为困难,整个时代的进步相对缓慢。
与后来的帝国制度相比,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系更加分散,也更难产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使得周朝得以延续了近八百年,而后来的统一帝国制度则较为容易出现变革和动荡,导致朝代更换较为频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