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的北京,寒风刺骨,街头冷清寂静,大多数人都躲在温暖的家里,享受着春节假期的宁静和团圆。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中,然而,有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却无法平静,他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无法得到片刻的安慰。
这位老人名叫王树声,年已66,居住在北京的这位老将军此时正独自一人度过春节。他的妻子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小女儿王季迟还在军营中。每当夜晚降临,王树声孤单一人坐在沙发上,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远在部队的女儿。 经过一番沉思,王树声终于起身,换上了一件朴素的棉衣,带上家里准备好的年货,准备去看望女儿。他没有穿军装,也没有任何将军的架子,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老人。尽管如此,这位曾经的开国大将依然决定亲自去部队看看女儿。外面的天气依然寒冷刺骨,寒风呼啸,但他并未有丝毫犹豫。 当王树声来到部队的大门口时,恰巧遇到了一名值班的哨兵。哨兵看到他穿着朴素的棉衣,完全不像一个将军,便有些不耐烦地说道:春节期间来看孩子的家长很多,请您排队登记。王树声愣了一下,随即没有再多说什么,安静地走到队伍的最后一位,按照要求填写了登记表。 站在队伍的末尾,王树声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然而,他其实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尽管身上并没有军人的威严,只有平和从容的气质,但他的低调依旧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度。王树声始终不愿凭借自己显赫的身份去谋取任何特权,保持着他一贯的低调和谦逊。 随着队伍缓慢前进,王树声终于来到了登记处,他在登记表上写下了女儿的名字——王季迟,而自己名字的空格里,则写下了王树声。负责登记的哨兵看了一眼这两个名字,并未多想,只以为是和开国大将同名的普通老人。 几个小时后,王季迟得知父亲来探望的消息,赶忙去找她。看到冻得脸色苍白的父亲,她心里不禁为他担忧,急忙让他进屋,端上热水,焦急地问道:爸爸,您怎么来了?快坐下,暖暖身子。王树声微笑着答道:四毛,爸爸想你了,特地来看看你。父女的相聚时间总是那么短暂,几分钟后,王树声便告别了女儿,叮嘱她继续努力工作,不能因为自己是父亲就有所特殊对待。 王树声从未向任何人提及过自己的军衔和背景。在部队时,王季迟从未向任何战友透露过父亲的身份,因为她深知父亲的要求——无论身份如何,都不能有任何优待。她始终努力与其他战士一同训练,心无旁骛。 王树声的低调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行为上,也体现在他对家人的要求上。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他始终要求大家保持谦逊与勤勉。从不允许因为身份的特殊而获得任何特殊待遇,家人和下属一样,都要严于律己。 王树声的革命经历,令人动容。1926年,21岁的他在堂兄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随红军北上。经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他逐渐在革命事业中崭露头角。他始终明白,革命的意义在于服务百姓,绝不能动摇。他年轻时亲自惩治了许多地方的恶霸,其中不乏自己的亲戚,展现了坚定的革命决心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1927年,王树声被敌人追捕,差点丧命。那时,一位名叫周兴荣的老妇人甘愿为他舍命,她甚至将自己儿子的命换来了王树声的逃脱。王树声逃生后,发誓必将回报这份恩情。多年后,他回到家乡,紧紧抱住了这位为他献出生命的老母亲,泪流满面,深情感恩。 王树声的坚守与奉献,令他在部队中深受尊敬。即使在荣获大将军衔之后,他依旧保持低调,不愿享受任何特权。1955年,军方计划为他建造一栋豪华住宅,但王树声坚决拒绝。他要求只建一间简单的平房,不愿浪费任何资源,并要求新家选址时避免影响周围居民。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过是人民的公仆,理应与普通百姓生活在一起。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王树声也是严格要求。他教育孩子们要自立自强,不能有丝毫松懈。即使是他最宠爱的女儿王季迟,也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成长。十几岁时,她便开始在军队里吃苦受累,从未在任何场合提起过父亲的身份,因为父亲从未给予她任何优待。 直到1971年,王树声因病逐渐虚弱,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保持低调,坚决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即便是在痛苦的时刻,他依旧坚持排队登记,只为与女儿短暂相见。那年1月7日,王树声因病去世,享年70岁。直到那时,部队才知道他是王季迟的父亲。王树声,一位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开国大将,始终怀抱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低调、朴实、无私奉献,成为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不仅是湖北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