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和魏的心情可以理解——一个希望能重新夺回荆州,另一个则渴望清除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两者的共同目标,自然就是消灭关羽。因此,他们都愿意铤而走险,选择攻杀关羽。
但在此,我们要聚焦的是蜀汉的内情。
关云长这个人,以“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著称,这与他的三弟张飞截然不同。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和蜀汉高级管理层的关系其实并不融洽。
让我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佐证这一点:
关羽曾一度想在刘备麾下争取“能打第一名”的位置,他甚至向马超发信,提议与其一较高下。虽然最终这个计划被劝阻,但关羽的面子问题还是得到了满足。马超,作为一位武艺超群且曾自立为王的诸侯,他的自尊心也不是那么容易受到伤害的——关羽这么做,难道他内心毫无波动吗?
再举个例子,关羽被封为五虎上将时,实际上这种荣誉也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黄汉升。黄老将军虽然以沉稳著称,但毕竟不是没有脾气的,他内心也难免产生一些不满。但黄汉升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正因如此,孟达在劝刘封的言辞中,透露了自己对于关羽地位的深刻见解。刘封和关羽之间的矛盾,显然是无法轻易化解的。
让我们再回溯到过去,刘封从刘皇叔收养成为义子时,关羽曾明确表示过反对。这是一个长期埋下的隐患,刘封虽然表面顺从,但内心的芥蒂无疑更加加剧了两人的矛盾。虽然刘封并没有直接与关羽产生冲突,但他依然有可能做得更好——例如,他可以采取拖延战术,假装“无法打败”敌人,像国军营救张灵甫时那样采取缓兵之计,最终达到维护自己与关羽的和谐关系。或许这样做,能让他的结局变得更加美好。
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军师,也不得不有自己的想法。他如果遇到华容道的抉择,胜利可以为刘备带来颜面,可一旦失败,关羽会愿意为刘备去求情吗?显然,不太可能。而且,关羽的性格又会给刘备出更多的难题。这一切,关羽几乎与所有高级管理层产生了不和,大家都碍于刘备的面子,才不得不选择沉默。
然而,刘备毕竟是关羽的结义大哥。关羽死讯传来时,刘备悲痛欲绝,几乎废寝忘食,誓言亲自出征,为关羽复仇。若刘备真的希望关羽死去,这种情感上的反应显然无法自圆其说。
不要忘记,刘备可是一个极具演技的人。我们都知道他在“煮酒论英雄”中的精彩表现,刘备的演技堪称一绝,已经无需多言。再看他在面临一系列困境时的表现——当刘备拿下了两川后,身边的谋士们纷纷劝他即位称帝时,刘备并没有急于答应。他淡然说道:“要吾僭越尊位,吾必不敢,可再商议长策。”这话表面上看似推辞,实则暗示了他并不急于称帝,留有更多的余地。
最终,诸葛亮提出了“暂称汉中王”的主意,刘备巧妙地在这其中展现了高超的演技。他在祭坛上称自己“陷孤于不义者,皆卿等也”,这番话表面上让他看起来是被迫接受的,实际上却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和理解。
如此看来,我们如何能够轻易判断刘备心中的真实想法呢?但通过细细品味他的言辞与举动,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二。比如,王甫在称呼关羽时使用了“主公”这一词,而“主公”通常是臣下对君主的称呼。刘备尚未称帝时,诸葛亮、赵云等人也曾如此称呼过刘备。一个懂得如何驾驭局势的领导者,知道如何运用话术,巧妙管理下属的情绪。对于关羽的这种称呼,刘备是否心生异样,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更重要的是,刘备此时的年纪已经不再年轻,他必然要考虑自己身后的事务。关羽虽然在世,刘禅是否能有效指挥荆州,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假设关羽的事业蒸蒸日上,若有一天他因为权力斗争问题而与刘禅发生冲突,继任者如关平或关兴能否顺利维持荆州的局面,实在很难预料。
但此时的刘备尚未完全取得天下,他不可能像自己祖先那样做出过于激烈的决定。刘备深知,为了长远的利益,他必须谨慎行事,避免因过于激烈的手段而让他自己陷入困境。因此,刘备的实际决策,不单单是为自己谋划,更是为了整个蜀汉的未来。
从这些细节来看,刘备的做法充满了权谋的智慧与深沉的心机。即使他并不明言自己不信任关羽,但他通过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慢慢地解决了荆州这个潜在的难题。
若关羽继续势如破竹,刘备恐怕也会在某个时刻面临关平、关兴继位的选择问题。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声明:本文创意取材于小说,与正史无关。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