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花 画作/傅继英
傅继英老师以笔墨为舟,引领我们抵达那道德精神的深远彼岸。观赏其“德配天地”书法作品,可见笔力雄健而不失雅致,结构严谨而气韵流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书写的内容——德性之广阔如天,之厚重如地,之永恒如天地运行不息。
“德配天地”源自儒家思想对理想人格的构想。所谓“德”,不仅指外在行为规范,更是内在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总和。“配天地”者,意指人之德行可与天地之德相呼应、相匹配。天地之德,《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德在于运行不息、公正无私。地德在于包容万物、滋养众生。故“德配天地”者,当具自强不息之进取精神,厚德载物之博大胸怀,其心量之广博,德行之高尚,堪与天地并列。
此境界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它要求个体超越个人私利,将小我融入大我,以苍生为念,以仁义为行为准则。如古代圣贤,伏羲观天察地而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以疗民疾,禹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皆是以自身德行回应天地之道,以仁心仁术配天地之德。这种道德追求,不是外在强加的重负,而是内心自觉的向往。不是短暂的道德表演,而是终身不懈的修养过程。
傅继英老师的书法艺术,恰为这一崇高理念提供了美的载体。她的“德配天地”作品,笔法苍劲有力,如高山磐石。布局开阔大气,似天地无垠。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相生,仿佛隐喻着德行修养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观其字,不仅能感受到传统书法的形式美,更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精神重量——那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
傅继英老师书法“德配天地”,其悬挂场所亦蕴含深意。若置于厅堂之中,便是对家庭成员的无声教诲,提醒世人以高尚品德传家立身。若悬于办公场所,则彰显机构以德立业、以义经商的价值观。若陈设于文化空间,便成为传播传统美德的载体,唤醒观者对道德境界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它应当悬挂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修身养性的恒常参照,提醒我们在纷扰世间不忘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回望,傅继英老师的《德配天地》早已超越书法艺术的范畴,成为连接古今的道德脐带。当我们的目光掠过那苍劲有力的笔触,看到的不仅是墨色的浓淡变化,更是一个民族对至善至美的不懈追寻。这种追寻,正如作品中"天"字那道向上飞扬的捺画,永远指向道德苍穹的更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