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贵妃是明清时期后宫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其地位仅次于皇后,因此也被称为副后。然而,清朝历史上真正受宠的皇贵妃并不多,许多皇贵妃的任命,往往是作为临终时的一种安慰,而像董鄂妃这样得宠的例子则非常罕见。董鄂妃去世后,被追封为孝献端敬皇后,位列大清皇后,已经不再属于皇贵妃的范畴。那么,清朝最得宠的皇贵妃究竟是谁呢?答案是淑慎皇贵妃。值得注意的是,宠爱淑慎皇贵妃的并非当时的天子同治帝,而是慈禧太后。
说到淑慎皇贵妃的家世,那绝对是与众不同的。清朝有四大顶级豪门,分别为正黄旗的赫舍里氏、镶黄旗的钮祜禄氏、镶黄旗的佟佳氏以及镶黄旗的富察氏。其中,富察氏尤为显赫,这个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权势鼎盛,被誉为“煊盛百年”。淑慎皇贵妃便出自这个家族,她的六世祖是孝贤皇后的伯父——被誉为“不倒翁”的大学士马齐,而她的家族中也有傅恒、福康安等赫赫有名的将领。
清朝同治十一年,两宫皇太后下旨,为已满17岁的同治帝挑选新妃,以为即将到来的大婚做准备。在这次选秀中,有两位秀女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位是状元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另一位则是侍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这两位秀女分别得到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支持,最终的选择权落在了同治帝的手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同治帝竟然违背了生母慈禧的意愿,选择了阿鲁特氏。就这样,富察氏错失了皇后之位,未能如愿成为同治帝的皇后。
不过,慈禧太后并未因此忽视富察氏的前途。按照通常的惯例,妃嫔通常会在皇后之前入宫,而封号又常常晚于皇后,但富察氏的封号却与阿鲁特氏同日。这一天,阿鲁特氏被册立为皇后,而富察氏则封为慧妃。慧妃的封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一入宫便封妃,甚至与当时的董鄂妃享有相同的待遇,这一切显然都是慈禧太后的安排。
此外,清朝的皇后不仅要管理后宫事务,还会主持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比如祭先蚕坛。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同治朝的先蚕坛祭祀,竟然是由年纪最轻的富察氏代替,孝哲皇后阿鲁特氏竟然一次也没有参与。这显然也是慈禧太后有意为之,故意贬低皇后的地位,提升富察氏在宫中的地位。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同治帝因天花病重,为了给他带来好运,慈安和慈禧两宫皇太后对后宫妃嫔进行了册封,富察氏竟然连升两级,直接晋封为皇贵妃。然而,尽管她获得了这一荣誉,却未能挽救同治帝的生命,这一年,同治帝年仅19岁便去世,而年仅15岁的富察氏则成为了皇贵妃。
光绪二十年,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慈禧再次对后宫进行册封,富察氏被册封为敦宜荣庆皇贵妃。在清朝的历史上,能够享有四个字封号的皇贵妃,唯有富察氏一人,可见慈禧太后对她的宠爱非同寻常。
然而,即使如此宠爱,富察氏也未能享受到爱情的美好。就在她被册封为敦宜荣庆皇贵妃后十年,即光绪三十年,富察氏这位守寡多年的女人最终离世,享年46岁。她的死后,谥号为淑慎皇贵妃,葬于惠陵妃园寝。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清朝后妃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