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以性格暴虐多疑著称。稍有不慎,他便会勃然大怒,导致触发杀身之祸。他性情的严酷,令人不寒而栗。
有一回,朱元璋亲自前往寺庙拜佛,面对佛像时,他迟疑了片刻,众人皆知,在佛像前应该跪拜,但身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此刻却对于是否跪拜充满了犹豫。他便向一旁的老方丈寻求答案,这一问题成为了一个难以解答的“生死题”。如果方丈答得不好,整个寺庙恐怕都将遭殃。老方丈顿时头上冒汗,内心紧张万分,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灵机一动,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回答,最终化险为夷。那么,这位老方丈究竟说了什么呢?
这还得从朱元璋年轻时的生活经历说起。朱元璋曾被称为“乞丐皇帝”,这一称号来源于他贫寒的身世。他自幼生活困苦,吃尽了贫贱之苦。为了生存,他曾短暂地当过乞丐,四处乞讨,度日如年。
朱元璋最初的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贫困无助而来到当地的皇觉寺,成为了一名小和尚,只为了能够得到一口饭吃,勉强度日。然而,寺庙生活并非他所期望的平静。因为身世卑微,他常常受到其他和尚的欺辱,脏活累活几乎都落到了他头上,挨骂受气是常有的事。尽管如此,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忍气吞声,甚至对于寺庙里的种种不公默默承受。由于他始终不敢反抗,反而让人认为他是个可以随便欺负的软弱之人,许多时候,寺庙里犯错的和尚都会将责任推到他身上,让他背负屈辱。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发生了大饥荒,庙中的香火日渐冷清,来求佛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寺庙不得不关闭,和尚们也被迫各自流散出去。朱元璋离开寺庙时,仅当了50多天的和尚,带着破旧的钵盂开始了流浪生涯,四处乞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段流浪生活,虽然辛苦,但也开阔了朱元璋的眼界,积累了不少生存经验,他的性格也因此变得更加刚毅、疑虑重重,甚至逐渐培养了残酷的个性。命运的转折很快到来,在种种偶然机遇下,朱元璋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完成了他人生的惊天逆袭。
经过多年奋斗,朱元璋再度回到皇觉寺。这时,他已是大明的皇帝,带领众臣再度走进这座曾经为他提供庇护的寺庙。阔别多年,物是人非,朱元璋心中百感交集。曾经,正是这座寺庙收留了他,让他在饥荒中得以生存下来,但他也在这里受过不少屈辱。如今,他已经是天子,不禁思考自己是否仍需在佛像前跪拜。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身旁的老方丈。老方丈听后,顿时大感为难。
按理说,在佛教的理念中,佛祖视众生平等,不论身份高低,但若直言如此,朱元璋必定不满,极有可能大发雷霆,整个寺庙恐怕都会遭遇杀身之祸。老方丈思索片刻,最终给出了一个机智的答案:“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心中既欣慰又愉快。这个回答巧妙地比喻他自己为“现在佛”,既表明了他的尊贵身份,又没有贬低佛祖,实在是妙不可言。其实,这句话并非无中生有,它来源于北宋时期的一次事件。宋太宗赵匡胤也曾向一位禅师提出类似问题,最终禅师脱口而出“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巧妙解答了赵匡胤的疑虑。谁也未曾料到,这一句话,竟能在数百年后帮助朱元璋化解了尴尬。
对于方丈的回答,朱元璋十分满意,这件事也渐渐让他放下了当年在寺庙中受到的屈辱,开始更看重寺庙给予的恩惠。此后,他多次下诏减免各地僧人的赋税,支持佛教的发展,甚至亲自邀请僧人进宫讲经。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禅宗的繁荣与佛法的传播,成为了明朝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