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与削藩:西汉二次大一统的“武器”
首卷语
楚汉战争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其中不乏曾被废除的诸侯王。尽管这些王子被历史标签为“造反者”,但这种“叛乱”的罪名往往是由领导者为巩固权力附加上的,事实上这些人物大多并无真正的反叛意图。
一、西汉统一的挑战与秦朝的对比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帝国,而西汉则紧随其后,成为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然而,西汉建立初期并未真正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汉朝的控制力主要集中在巴蜀与关中一带,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大多被异姓王和侯占据。这一现象实际上是由秦末汉初复杂的政治局势所决定的。
虽然秦朝实现了统一,但由于六国遗民的反抗与社会动荡,秦朝政权最终崩溃。而后,西楚霸王项羽在分封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楚汉战争后项羽自刎,导致其封地的灭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不得不依靠军事功勋来分封功臣。然而,这种分封并未能完成真正的统一,西汉的政权体制仿佛回到了秦朝灭亡前的状态。
二、“分封”与“铲除”异姓诸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帝国后,便开始分封了八位功勋卓著的异姓功臣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们除了楚王韩信外,大部分与刘邦仅是盟友关系,封地的授予实际上是对这些将领战功的肯定。西汉的封侯体系较为复杂,分为“彻侯”和“关内侯”两类,前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后者则不具备此权力。尽管这些封地的性质与王国相似,诸侯依然掌握着行政和军事大权。西汉初期,已有超过一百四十个“彻侯”,包括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
然而,刘邦对这些异姓诸侯的封赏并非出于完全信任,尤其是他们的威胁性远远超过了列侯。因此,刘邦迅速采取措施铲除掉这些潜在的对抗力量,如韩信、英布等人被处死,这些所谓的“叛乱”罪名实际上是刘邦为了清除障碍所设置的借口。
随着异姓诸侯的逐渐清除,刘邦开始更大规模地封赏自己的同姓亲族,包括堂兄和兄长等人。通过这种方式,刘邦加强了汉室王族的力量,为日后的江山稳固奠定基础。刘邦去世后,吕后多次将吕氏家族成员如吕禄、吕产等人封为王。然而,吕后去世后,刘氏宗亲联合起来消灭了吕氏家族,并通过推举代王刘恒即位,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改革。
三、汉文帝即位与贾谊的忧虑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与其祖父刘邦一样,开始拉拢刘氏宗亲以稳固自己的皇位,并陆续分封了同姓的诸侯王。然而,诸侯王的逐渐崛起也让汉文帝意识到,这些同姓的诸侯王也同样可能带来威胁。
在刘恒即位不久后,济北王刘兴居的造反事件爆发,虽然由于叛军实力较弱,汉文帝仅派柴武大将军便将其镇压。然而,随后的淮南王刘长也有了叛变之意,这令汉文帝意识到即便是同姓诸侯,依然难以完全信任。
面对这种局面,太傅贾谊通过《治安策》提醒汉文帝,西汉政权的基础并不稳固,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这一趋势不可忽视。贾谊建议汉文帝将诸侯王的封地进行重新分割,逐步削弱诸侯的势力。此举虽然有助于削弱地方力量,但却也将使中央的控制力得到加强。
随着刘恒采纳贾谊的意见,齐王刘则去世后,由其弟弟们接替王位;淮南王的三子在父亲起义失败后也被分封为王。这一系列措施逐步减弱了地方诸侯的权力,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
然而,尽管贾谊的建议有着明确的战略眼光和可行性,他的过度锋芒却也引起了列侯如周勃、灌婴等人的不满,使得他未能进入决策圈。最终,贾谊年仅三十三岁时因病去世。
四、晁错削藩引发的七国之乱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后,太子刘启继位为景帝。景帝上台后,继续实施削藩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尤其是吴王刘濞等人对中央的不满日益加剧,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晁错是景帝的重要谋士,他建议利用诸侯王的犯法行为来削弱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加大对封国的控制。景帝采纳了这一提议,在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多国诸侯起兵反叛。尽管景帝因考虑到与诸侯的历史关系,未立即动用武力,但在局势愈发危急时,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周亚夫采取断绝敌军粮道的策略,最终成功击溃了吴楚联军,三个月的七国之乱就此平息,中央集权得到了更大的稳固。
小结
西汉的统一进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在通过分封诸侯来稳固政权的过程中,异姓诸侯的叛变始终是一个难题。虽然削藩政策一度减弱了地方诸侯的力量,但由于同姓诸侯之间的勾心斗角,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始终无法彻底加强。直到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施和对诸侯王的彻底削弱,才最终完成了真正的大一统局面。
参考资料:《秦汉史》《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