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天津的上合组织峰会,可不是简单的合影留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敲定了很多事情。9月1日下午,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账号上发文,公开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说这次来中国访问“收获很大”。他还发了好多照片,比如下飞机时合十致意,在天津迎宾馆和中方领导人会面,以及和各国领导人一路握手合影。看得出来,他这次来是有备而来,也确实得到了一些东西。
更重要的是,《天津宣言》全票通过,内容不光讲了原则,还明确了不少马上就能推进的方向,安全、经济、科技、能源、人道等方面都涵盖了。把这些放在一起,再看看莫迪的“心满意足”,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说印度这次真的得到了实惠,以前印度在上合组织的场合有时候爱挑毛病,像扩员程序、货币问题这些议题,时不时会唱反调。但这次在天津,态度明显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很简单,宣言里的条款,针对印度的“痛点”都有相应的内容。印度军购长期依赖俄罗斯,美国一不高兴就用制裁来威胁;和中国合作有空间,但国内舆论有压力。天津这份宣言,反复强调“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武力”,这就相当于给印度吃了颗定心丸:在这个平台里,大家都是商量着来,不会逼你站队。对莫迪政府来说,这种氛围再合适不过了,既能拿到合作机会,又不会丢了“战略自主”的面子。
再看具体的内容,宣言里关于中东局势的表述,说到了点子上。谴责对伊朗的武力打击,反对恢复对伊朗的联合国层面制裁,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稳定的关键,呼吁加沙停火并提供人道援助。这几句话,听起来像是外交辞令,其实和印度的现实利益直接相关。印度大量进口中东的能源,航线稳定、价格平稳才是最重要的。一旦中东局势大乱,油价飙升,印度国内的通胀和工业成本就受不了。
现在有了一个集体的声音,既不跟着美国走,也不刻意去得罪谁,而是把“停火”和“人道”放在前面,留出了缓和的余地,这就为印度未来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挡箭牌”,既能照顾到生意,又能避开风头。在外交上,这叫既能说得过去,又能把事情办好。
很多人关心美国的态度,很明显,美国不太高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印度对美贸易“不公平”,还放话要加征关税。这种做法以前很常见,就是用关税、市场准入、技术等手段来施压,逼你让步。
但问题是,印度现在有了更多选择。你可以和美国谈,这没问题,但你也可以在上合组织的平台里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新的市场、新的通道。手里的牌多了,心里就不慌了。再说,这次宣言里还提到支持联合国改革,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防范人工智能风险。对印度来说,这是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既能发表意见,又能做事。
再回到莫迪本人,他这次来天津,除了出席峰会,和各国领导人的互动也很频繁。社交账号上连着发了二十多条内容,几乎每条都有图片、有现场情况。和普京拥抱、和中亚领导人交谈、和多国元首合影,行程安排得很紧凑。这种公开的“存在感”是有作用的。一方面,给国内民众看,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领导人在实实在在地做事;另一方面,给外界看,印度不是谁的附属,有自己的主见,愿意和各方合作。再加上他说这次来中国“富有成效”,意思就更清楚了:这一趟来得值。
中印关系未来怎么走,大家也很关注,这次会见中,中方领导人强调要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看待中印关系,莫迪回应说中印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合作的方面比分歧多。这些话不是空穴来风,去年喀山会议之后,两国的外长、防长、国安顾问都见过面,边境、安全、外交等方面的沟通也在慢慢恢复。现在天津这一轮,再次确认了方向,就好像又搭建了一层桥梁。
当然,具体能不能落实,还得看后续的行动。直航、签证、边境谈判,哪一项都不是说说而已。但有一点很清楚,只要把能做的先做起来,把容易达成共识的先推进,氛围就会越来越好,舆论也更容易接受,后面的难点也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有人担心印度国内的意见会干扰,确实,印度国内政治情况很复杂,民族主义的声音也不小。扩大和中国的合作,不排除有人会用“卖国”之类的话来指责;边境问题如果进展不顺利,也有人会指责政府“软弱”。
这些声音肯定会存在,关键看政府如何把握节奏。最务实的做法,是先把经济上的好处体现出来,让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航班恢复、签证便利、通关速度加快、能源价格稳定,这些大家都能看得到。至于边境问题,就在可控的范围内慢慢推进,不要让它影响到整体的合作。
“印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莫迪心满意足,发文感谢中国”,这一点都不夸张。实惠在哪里呢?在于军事协作方面有了可操作的项目,能源通道更稳定、更省钱了,贸易和数字规则更顺畅了,融资渠道更多、更稳了。心满意足从何而来呢?来自于可见的合作空间,来自于不用被迫站队的自在感,来自于“战略自主”在多边文件中的体现。至于发文感谢,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一个信号:他这次来中国,不是走个过场,而是真的带着成果回去了。
中国把平台搭建好了,印度也参与进来了,大家携手合作,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