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23日,莱口公路连接莱芜与口镇,这条公路上充斥着急于北撤的蒋军部队。公路西侧一处无名高地上,一名男子正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敌军的动向。望着成群结队的敌兵,男子将目光转向身后的通信员,低声命令道:“传我命令,吹冲锋号!”
听到命令的几名士兵都愣住了,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前敌军少说也有一万多,而我军仅有几百人。此时下达冲锋命令,无疑是送死的行为!这名男子名叫高云,是6纵下属的团参谋长。为了理解高云为何会下达这样的命令,我们需要回顾一个月前鲁南战局的背景。
1947年初,陈诚抵达徐州,开始布置一场名为“高明战局”的战略布局。南线调动了胡琏、张灵甫、黄百韬等精锐力量,向临沂发起进攻。与此同时,王耀武接到命令,派兵从莱芜、新泰一线南下,试图实施南北夹击的战术。
接到命令的王耀武心情复杂,因为沿此路线南下无异于掉入我军的包围圈。但军令如山,他只能命令李仙洲率领三个军按计划执行。然而,粟裕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仅派出两个纵队牵制敌军,其他主力部队则昼伏夜行,北上莱芜。高云所带的部队就在这一战略计划中,按计划,他们成功到达莱芜北面的口镇。
原本6纵其他部队计划主攻口镇,而高云的部队仅负责助攻,然而,口镇的防守力量远超预期,兄弟部队并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攻占该镇。随着久攻不下,部队伤亡日益严重,纵队决定由高云部发起第二次进攻。
当命令下达时,各营的士兵纷纷欢呼,尤其是2营营长张石山,他经验丰富,心里清楚兄弟部队在前面已经“硬啃”了一天,敌人现在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这次进攻无疑是一次容易取胜的机会。然而,正当张石山准备做阵前动员时,参谋长高云的一句话却如一盆冷水,瞬间泼灭了他的热情:“情况有变,你们营和一营一起,马上去莱口公路沿线设防。”
听到命令的张石山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敌人马上就要顶不住了,为什么我们要撤离?”张石山激动地没有顾及上下级关系,直接朝高云大声质问。
高云清楚自己的这位部下习惯冲锋陷阵,而现在的撤离命令却让他心生疑虑。于是,高云耐心地解释道:“同志,口镇的敌人并非不打了,首长的意思是让我们去抢占公路,把敌人堵在这里。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必须稳住阵脚!”
听完高云的解释,张石山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立刻道歉并召集队伍朝莱口公路方向进发。距离不远,很快高云和张石山带领队伍到达了预定的阵地。大家开始布置战斗工事,分发弹药,进行战斗准备。这时,高云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异动。
公路南端出现了大量敌军,空中也传来了敌机的轰鸣声。敌人显然在不断集结兵力,局势一时间变得更加复杂。张石山对高云说:“参谋长,敌人越来越多了,这可怎么办?”
高云微微一笑:“老张,你怕了吗?”
张石山有些不服气地回答:“怕倒是不怕,只是我们两个营的兵力,能拦住这么多敌人吗?”
高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继续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张石山也意识到战斗形势越来越紧张,于是暗自决心,不管多困难,也绝不能让敌人从这条公路突围!
就在此时,通信员递来了一个电话,原来是纵队首长打来的。纵队首长告知高云,由于其他部队离得远,暂时还未赶到,他打算让高云稍微后撤,以免处于劣势。但高云显然不打算后退,他坚决表示不撤。话未说完,电话线就被敌军的一轮炮火炸断了。
张石山见状,准备指示通信兵将防御命令传达下去,但高云却一把拉住了他:“告诉战士们,上好刺刀,号兵吹冲锋号!”
“什么?参谋长,你这是要让我们两个营去冲锋吗?敌人少说也有万余人,我不同意!”张石山的火气再度上升。
高云淡然一笑:“你再看清楚,敌人后方大多是伤残兵,队伍松散,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你要知道,他们其实是在溃逃。”
高云解释得很清楚,还补充道:“敌人虽然出动了飞机,但一旦敌机发现我们阵地,它们会轰炸我们,而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敌人就会有机会逃脱。而且,纵队首长也已经指示,其他部队已经在赶来,我们并非孤立无援。”
在高云的耐心劝解下,张石山的思想转变了,决定支持参谋长的决定。然而,由于电话线还没有恢复,若等到上级指示后再行动,可能会错失最佳时机。
这时,高云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决心不变,快吹冲锋号!电话线修好再向上级汇报!”
随着命令的下达,阵地上响起了一声声清脆的冲锋号,紧接着,战士们在公路两侧亮出了锋利的刺刀,准备迎战敌军。
北撤的蒋军未曾料到会在这里遇到我军,队伍中的大多数都是一心逃命的伤兵,根本没有战斗意图。敌军的空中支援也无法发挥作用,它们投下几颗炸弹,却发现大多炸死了自己的士兵,于是只能在空中盘旋,不敢轻易攻击。
接到消息的王耀武急忙指示李仙洲加紧组织力量突破莱口公路,但李仙洲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部队四散而逃,根本无法指挥。与此同时,我军的增援部队也已经赶到,1、2、7纵从公路左侧压来,4、8纵从右侧出现。敌军面对两面夹击,哪里能挡得住?
战斗持续到下午5点,除了少数敌军成功突破包围外,其余敌人全部被歼灭。高云和张石山所率领的两营兵力勇猛作战,共俘敌军3000余人。
战后,高云主动向纵队首长汇报了自己未经请示即投入战斗的经过。出乎意料的是,纵队首长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对他的机智应变给予了高度赞扬,充分肯定了他在战场上的果敢和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