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渊夺取长安后,他在隋末动荡的局势中,已经迅速崛起,成为了最为强大的势力。接下来,他的行动方向有着许多选择。若是采取激进战略,他完全可以直接从中原东出,进军河北,一举控制整个北方,再以北方的力量南下,像隋朝当年征服南陈那样,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席卷整个南方。可李渊却选择了一个更加稳妥的策略——先行征服巴蜀。虽然巴蜀在战略上至关重要,但其复杂的局势和极高的防守难度,注定了这个地区并非易于攻略之地。
自从东汉灭亡后,巴蜀一直是割据之地,曾经刘璋、刘备、李氏等都曾占据过这片地区,成为独立的割据诸侯。隋末,巴蜀的局势极为混乱,地区内已形成了多个割据势力。李渊若想吞并这片重要的土地,其难度不亚于征服中原。然而,正如投资回报成正比,若能够彻底控制巴蜀,李渊便能获得一个极为强大的后勤保障,在未来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将处于无可匹敌的地位。
本应对这场高难度、巨大回报的战略展开浓墨重彩的描述,史书却对此却寥寥数笔,简略的记载令我们对这段历史充满了疑问。翻开史书,第一句话仅是提到,李渊攻占长安后,巴蜀的军政长官纷纷派遣使者来请求归顺唐朝。李渊成功占领长安后,便通知各郡县的地方官员,向他们通告唐朝的存在,并请求其投降。这些地方官员,包括盗贼头目、氐羌酋长等纷纷派人表示愿意归顺,甚至每天的书信回信数量也达到了数百封。第二句则提到,李渊派遣李孝恭出征,经过十多天的奋战,就征服了巴蜀的三十多个州。李渊在京师稳固后,便任命李孝恭为山南招尉大使,征讨巴蜀,轻松收复数十个州。经过与朱粲的交战后,李孝恭的部队不仅成功击败敌军,还放走了降军,显示出较为宽容的策略。第三句则提到,对于那些顽抗的势力,李渊派遣詹俊和李仲衮出马,很快就解决了巴蜀的抵抗问题。
尽管李孝恭在历史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詹俊和李仲衮却较为鲜为人知。那么,巴蜀究竟为何能如此轻松地被李渊所征服呢?我认为,这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虽然巴蜀的地形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在当时,巴蜀的政治地位非常尴尬。名义上属于隋朝的巴蜀,却因为隋朝内斗激烈,几乎没有一位强势的皇族人物坐镇。若是再派一个强势的皇族人物驻守巴蜀,恐怕很快就会像杨谅一样,在短时间内便割据自立。但这种做法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缺少强势的皇族坐镇,巴蜀内部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声音来稳定局势,导致李渊一出现,便能够迅速夺得各地诸侯的支持,轻松逐一击破。
其次,巴蜀虽然地势险要,且难以攻克,但史书如此简略的记载,也有可能与李世民的角色有关。李世民并未参与巴蜀战役的整个过程,若是对这场战争过于重视,必然会使得李世民在日后的争霸过程中失去光彩。因此,史书为了更好地凸显李世民的地位,故意淡化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李孝恭的贡献也因此被压低,甚至与其同样参与的詹俊和李仲衮的功绩也没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如此,李孝恭依然是个举世公认的战神级人物。在李孝恭的培养下,李靖才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就,这一事实不容忽视。
对于李世民而言,他的成功背后,也离不开他那一群得力的副手们。而李孝恭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李世民并非靠一己之力独占天下,而是在他背后众多将领的协助下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李世民刻意提高自己的权威性,压制反对派,才有了今日李唐的伟大。历史的复杂与冗长,远非表面上的简单成就可以概括,每个人都只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李世民的确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他背后那些副手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历史虽然记录了许多英雄的事迹,但一场天下争夺的成功背后,必定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而李孝恭作为其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值得我们深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