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接到了北上东北的命令。在出发之前,师长黄克诚提出了关于加强师领导班子建设的建议,最终确立了刘震为第一副师长,洪学智为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吴法宪为政治部主任,带领四个旅及师直属部队向北进发。
然而,当刘震收到他担任第一副师长的任命时,已是整整两个月以后的事情,这究竟是为何?当第三师接到了去东北的指令时,刘震正以10旅旅长的身份率领部队踏上北上的征程。在这支部队中,10旅的前身是115师344旅,经过改编后划归新四军第四师。在数月的抗顽斗争中,部队头寸严重受损,因此与9旅进行了调动,最后形成了第三师的建制,并在苏北兼任军分区,部队的力量迅速得到提升。许多士兵对苏北怀有深厚的感情,甚至新来的战士中不乏是苏北乡亲,他们对于进军东北心存犹豫。
但军令如山,部队仍按时踏上北上征途。在旅途上,组织了思想教育,希望士兵们能够克服内心的疑虑。途经山东时,山东军区司令陈毅,是这支部队的老领导,特地对第三师去东北表示慰问。刘震被指定为先头部队,黄克诚安排他们先行出发,与洪学智一同带领直属队和其他部队向山东进军。
当第三师的主力部队抵达山东临沂时,已是10月中旬,月底时他们顺利进入河北,随后到达廊坊地区。11月10日,部队抵达冀东的三河和玉田一线,与刘震的10旅实现了会合。此时,黄克诚将刘震晋升为第三师第一副师长的任命传达给了他,并要求他详细介绍7旅、8旅以及独立旅的具体情况,以便他能够在今后的军事指挥工作中全方位参与,10旅则由钟伟继续担任旅长。
许多人对此并不知情,7旅的旅长彭明治其实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在南昌起义时曾经担任代理连长,而这支7旅的前身正是南昌起义部队的改编。抗日战争期间,7旅被编入115师343旅的685团,战斗力极为出色,后来为了配合华中战役而南下,最终编入了第三师的序列。除却强大的战斗能力,7旅还被视为新四军军部的机动精锐部队,随时响应指令参与作战。因此,许多人不禁疑惑:拥有如此实力和丰富背景的彭明治为何没有被任命为师长呢?
10旅同样是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这也是黄克诚在抗战初期领导的344旅的延续。随着战事的发展,这支队伍也经过了多次重组,最初是在冀鲁豫军区进行的那次重组,后又南下与彭雪枫部队进行过合并。在10旅驻扎于豫皖苏期间,黄克诚抽调了这支部队中的一个团,联合其他部队向苏北挺进,最终这个团演变为如今的8旅。若从根源上分析,8旅和10旅都可以看作是黄克诚曾经领导过的部队。最初,他计划任命彭明治为参谋长,但上级对此并未表示同意。上级还考虑将7旅留在冀东,交由林指挥负责。
林总原本是在前往山东的途中接到北上的命令,于是他的部队顺利抵达冀东地区并停留下来。当时,上级打算成立冀热辽军区,希望林总留在这里进行战斗,并计划让7旅等部队留下。然而,这一计划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便被改变,所有部队全部向东北挺进。
虽然名义上第三师是由四个旅组成,但实际上,7旅却有些“特立独行”,作为新四军的机动部队,挺进东北后,直接受林指挥。在组建纵队的时候,7旅与山东的7师等部共同组成了第六纵队,而8旅、10旅及独立旅则改编为第二纵队,刘震担任该纵队的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