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任务不是创造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创始人
2025-11-25 17:02:17
0

我有一位教数学的同事,对工作很负责任,教学成绩也还不错,但却极不受学生欢迎,家长也总背地里要求学校给孩子换一位老师。其实大家早就发现了,在这位同事的眼里,孩子似乎全身都是毛病,她总是不停地在不满和抱怨中给学生纠错,从数学思想到学习习惯,从作业书写到课堂坐姿,她总是能在各种细节中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完美,不断地指出学生哪里做得不够好已成为她日常教学的基本任务。她也总是在一种不开心的状态下工作,也非常辛苦,但到头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很厌烦她,师生关系很不好,她自己也非常苦恼和委屈,自己完全是在为学生着想,为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不领情?为此,学校领导明里暗里多次指点过她,让她对学生多包容一些,但她却很难走出这个怪圈。在她的内心里,高标准、严要求应该是最基本的教学追求,“严师出高徒”应该是她的教育信条,这都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很难在教学行为的层面得到改观,而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她个性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倾向,把它代入到教育工作中,就总会看到学生身上的各种毛病。这位老师最终也没能改掉用放大镜观察学生的问题,学生也痛苦不堪,这种“双输”的局面可谓是教育的灾难。无奈之下,学校只能让这位老师转岗,不在教学一线工作了。

我想这位老师可能是选错了行业,她的性格更适合从事艺术品制作,或许早晚能够做到大师级别,因为艺术品是要讲求完美的,人们把玩一件艺术精品的基本要求就是毫无瑕疵。但孩子不是艺术品,我们不能用一套完美的指标严格要求他们,要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他们的成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这里所谓的“允许”,就是要对学生犯错有正确的态度和技巧,要有耐心和智慧,甚至要让他们自己醒悟,自己纠错,而不是像雕刻家用凿子对付石头那样硬碰硬。

犯错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存在,一味地通过简单的呵斥禁止他们犯错是严重的教育错误。哈佛大学理查德·韦斯伯德及其团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简单粗暴地纠错,会让儿童青少年经历三次“精神死亡”,也就是说,总是在小事上过度纠正孩子,会重创孩子精神世界的三个重要领域:36岁时,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当父母不停地用一套“标准”来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孩子只会感到对自己的否定,大脑会进入一种惰性状态,从而失去了创造力。610岁时,会教育出一个自卑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正在形成社会性,一味地批评和纠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特别差劲的孩子。1014岁时,价值感会被破坏殆尽,陷入内耗。孩子进入青春期,内心非常敏感脆弱,父母和老师只是一味地抓住他们的错处不放,在孩子眼里就是价值感被贬低,会认为“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喜欢我”。

心理学家还对一些商业团队进行了十多年的跟踪分析,他们发现在一个团队中,积极的互动(如管理者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与消极的互动(如管理者的否定、批评和指责)有一个平衡的比例,即“洛萨达线”,低于“洛萨达线”的团队就会呈现效率下降与创造力衰减。“洛萨达线”大致为31,也就是说,一个管理者要尽量把表扬与批评的比例维持在31,即三个表扬一个批评,低于这个比例时,团队成员做起事来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也有人这样形容“洛萨达线”:一次批评对人们进取心的打击,需要三个表扬来挽回。人当然需要听到批评的声音,这会让人冷静、客观,但人更需要表扬和鼓励,这是人前进的动力。成年人如此,青少年更是如此,在他们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往往都是在不断挑战他们的能力,要想让他们走得远,必须小心维持、呵护他们进步的动力,过多的批评与指责只能让他们灰心。另外,当学习内容很难时,学习内容本身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否定与打击,这时教师再保持一种只纠错、不鼓励的态度,很快就会让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力降到冰点。

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这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时,要不断用语言和行为认可学生,认可与表扬要具体、诚实,切合学生实际,三个实打实的表扬才能换来一次对学生的批评,而这种表扬不是廉价的“你真棒”,因此需要教师平时多观察学生,积累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累能切中孩子进步需要的评语。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允许”学生犯错,给他们预留一些犯错的空间。这需要家长和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而背后的品质就是深刻地理解孩子。比如学生结束课间活动回到教室,迟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依旧交头接耳聊着课间游戏,教师如果靠“吼”制止学生的行为,表面上当然可以做到,但学生真的会马上收心进入学习状态吗?或许让他们先聊一会儿,甚至老师可以加入他们,靠一些中间话题,巧妙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与课程内容的交集处,才是这个问题的最优解。这样的教师要能理解孩子的天性,还要有足够的智慧。

在学业上,更应该“放手”让学生犯错。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试错的过程,不允许犯错也就意味着探究活动过程的停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如果有老师在一旁不停地纠错,内心肯定是崩溃的,甚至比满堂灌输更恐怖。许多老师眼中的错误可能正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个性化理解,他们会在犯错的过程中寻找营养来实现精神生长。老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问题、不允许学生犯错是很不现实的要求,所以应即时摆脱急躁情绪,在密切关注和适度点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评价,进而明确是非对错。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珍惜孩子犯的错,那是孩子明辨知识的好机会。还有教师会在一些情境下故意“诱导”孩子犯一些错,通过认知冲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处,找到只属于自己的进步通道。在学业上出现的很多错误其实都是进步的机会,教师不要一上来就纠正孩子,让错误多维持一段时间,或许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教师不能模棱两可,比如学生间的校园欺凌事件,如果发生了,教师一定要表明态度和立场,要制止事件,要严肃批评过错方。当学生的过错明显地有悖公理、道德时,教师的严厉批评是不会给犯错学生带来心理阴影的,因为他在行为过后应该是理亏的。这同时要求我们平时就要做好学校的风气建设,让一种正气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占上风,最好能让孩子在这种风气和氛围中自己就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一种错误。这还要求我们跟孩子一起建立一套规则和行为规范,让他们理解这套规则和行为规范的本意,比如为什么不能欺凌同学,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真切地理解受害者的痛苦,真正懂得为什么要立这些规则,他们的自我纠错就会有“法”可依,明白错误的原因、本质和改正的路径。最重要的是,学生犯错需要让他们自己来承担后果,知晓对错,自我负责,然后自我纠正,即自主评价才能促进自主纠错。学生的自主纠错会让教师的管理有更多的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但绝不能放弃主导作用和放任不管。纠错确实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当然要适时纠错,只是不应当过度纠错。

韩庆文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凌源市万元店中心校)

《人民教育》2025年第20

作者:韩庆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1375年,刘伯温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便召来两个儿子,把他从书房里取出的一个匣子交给了长子刘琏。他嘱咐...
原创 溥...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溥仪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叛国投敌的...
原创 乱... 前言 曹操,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性格到底是冷酷果敢,还是隐藏在心底的柔情?而他创作的诗歌风格又如何?其...
华为Mate 80,4699元... 11月25日下午,华为正式发布旗舰手机Mate 80系列及Mate X7,相关词条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
原创 历... 韩信在攻打赵国时以背水一战获得了显著的成功,而几百年后,马谡在街亭固守时,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
原创 宝... 宝钗进入贾府,是出于无奈并非主动。要不是薛家落败,要不是薛大少在金陵惹事,薛家未能处理好官司,王家也...
原创 历... 随着现代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飞机、坦克等高科技武器成为了军队的主要装备,并且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安全性。...
宁德时代与旭阳集团达成全面战略... 11月25日,宁德时代介绍,公司11月24日与旭阳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可再生能源合作、...
克洛普与利物浦的秘密会面:两大... 在英超联赛中,利物浦的表现无疑令球迷感到失望。随着阿尔内・斯洛特的执教逐渐进入关键期,球队的状态未能...
原创 曹...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大赦天下"被视为新皇登基、改元换代时彰显皇恩浩荡的重要手段。纵观三国时期,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