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攻打赵国时以背水一战获得了显著的成功,而几百年后,马谡在街亭固守时,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两者失败与成功的根本原因,源自于他们所处的情境差异,背后的战略部署与决策方式截然不同。
韩信的背水一战,表面上看似将自己置于绝境,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盲目地让军队陷入困境。韩信采取的是一个极为周密的部署,通过巧妙的策略将各部分力量有效地结合。并不是让所有部队都在河边等待死亡,而是将自己的军队分为三个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部分,由两千名精锐士兵组成,他们提前埋伏在赵军的营地附近,等赵军空虚时,迅速发动攻击,趁机占领赵军营地,并换上汉军的旗帜。这一举措非常关键,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走向。第二部分,一万名士兵在河边背水列阵,做好了随时迎敌的准备。第三部分,则是韩信亲自带领主力军与赵军交战。赵军看到韩信的军队人数较少,便决定全力出击,想一举歼灭汉军。战斗初期,汉军虽然拼死抵抗,但由于兵力悬殊,开始撤退,并边退边丢弃物资装备。赵军在追击过程中捡拾战利品,这不仅消耗了赵军的士气,还激发了他们的贪婪心理。而当汉军撤退至河边时,背水列阵的队伍整装待发,准备与赵军展开决战。此时,赵军未能速战速决,反而考虑撤退返回营地,却发现自己的营地已被占领,军心开始动摇。这才是导致赵军惨败的真正原因。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韩信的战略布局非常精妙,他的三支军队环环相扣,互相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而且,背水列阵的策略在拖延敌军、挫败敌军士气、以及引导敌军心理动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相比之下,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决策却显得缺乏理性。他一意孤行,坚持让所有军队登山,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部队置于绝境。当张郃的军队到达时,以雷霆之势将马谡包围。这种突如其来的包围对蜀汉士兵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士兵们从高处俯瞰,敌军严阵以待,难免心生恐惧。再加上山上水源稀缺、烈日炎炎,蜀汉士兵不仅难以作战,甚至连最后的斗志也被磨灭。最终,他们的战斗力完全丧失,纷纷四散逃命,马谡也因此惨败。除此之外,韩信是主动进攻的一方,通过巧妙的战术取得胜利,而马谡则是防守方,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阻挡魏军的进攻,而非追求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马谡急于求成,一味地追求卓越,生搬硬套兵法,最终导致了悲惨的失败,实际上,他的行为甚至不如赵括那种纸上谈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