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便召来两个儿子,把他从书房里取出的一个匣子交给了长子刘琏。他嘱咐道:如果我一闭眼,你必须马上把这个交给朱元璋,千万不能耽误。长子刘琏泪眼汪汪,答应一定会遵守父亲的嘱托,让刘伯温安心。接着,刘伯温把目光转向次子刘璟,对他说:治理国家要做到宽容与刚猛的平衡,缺一不可。做官的人要注重道德修养,法律则应简明易行。次子刘璟也频频点头,表示已经记下了父亲的话。刘伯温还虚弱地说道:我本打算在临终前把这些话整理出来,上呈给朱元璋,然而胡惟庸现在掌权,即使写了也无济于事。等胡惟庸一旦下台,我就能将这些话如实报告给朱元璋。
交代完毕后,刘伯温很快去世。按照父亲的遗愿,长子刘琏第一时间把那个神秘的匣子送到了朱元璋面前,丝毫不敢耽搁。那么,匣子里究竟装着什么宝贝,使得刘伯温在临终时如此重视呢?原来,匣子里是一部天文书。刘伯温因其天文和地理的才学声名远扬,因此被朱元璋礼聘为谋士。临终前,除了交代将这本天文书呈给朱元璋外,他还特别叮嘱自己的后代,决不能学书中的任何知识。为什么刘伯温在临终时不愿将自己的学识传给子孙,而要让后代断绝这份传承呢?其中的原因与朱元璋密切相关。 自从刘伯温被朱元璋任命为谋士后,他根据当时的局势,提出了许多对朱元璋有益的策略。例如,他建议朱元璋避免两线作战,而是分而治之、保存实力,再逐步出击。刘伯温的这些建议都被朱元璋采纳,帮助他逐步统一江山。 在刘伯温的谋划下,朱元璋成功打败了陈友谅、围攻张士诚等,也为后来的统一事业做了大量铺垫。刘伯温曾建议朱元璋逐步摆脱小明王的身份,开始自立门户,使用大明的国号以获得天下民心。当陈友谅攻占太平后,气焰嚣张,欲继续向东扩展,朱元璋的将领们纷纷提出不同意见,有人建议避其锋芒,有人建议投降。朱元璋犹豫不决,刘伯温却一直保持沉默。朱元璋便将刘伯温叫入内室,询问他的意见。刘伯温提议道:那些主张投降的人应该立即处决,以儆效尤。现在陈友谅得意忘形,我们可以引诱敌人进入埋伏圈,重创他。而且陈友谅带兵远征,疲惫不堪,我们以逸待劳,必能胜利。刘伯温的建议让朱元璋的思路瞬间清晰,指引了方向,最终成功激励全军士气,迎战陈友谅。在刘伯温多次出谋划策的帮助下,朱元璋取得了连连胜利,最终完成了统一江山的大业,刘伯温功不可没。然而,身处朝堂的刘伯温并没有避免权臣间的互相倾轧。李善长同样是谋臣,但对刘伯温心怀不满。刘伯温刚正不阿,而李善长则善于奉承,二人的关系自然很难和谐。当李善长因为犯事惹怒朱元璋时,刘伯温为李善长求情,强调他在军中威望高,调和能力强,功劳也很大。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此举产生了新的看法。 后来,朱元璋有意换丞相,曾打算推举刘伯温,但刘伯温坚决拒绝,他表示自己是个嫉恶如仇的人,不愿从事这类权谋工作。于是,刘伯温被排除在外,最终选择辞官回乡。刘伯温本以为回到故乡可以安享晚年,但没想到朱元璋性格多疑,在刘伯温偶感风寒时,命令胡惟庸带着太医为他诊治。不久,刘伯温病情加重。此时,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朱元璋在背后指使的,胡惟庸恐怕也在其中做了手脚。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一度权势滔天,而刘伯温在故乡也无法反抗。临终时,刘伯温终于意识到,朱元璋对自己的猜疑来源于他那高深的天文地理学问。因为正是凭借这些知识,才让他获得了朱元璋的重用,而这也是朱元璋最为忌惮的部分。 朱元璋逐渐对刘家产生了戒备,担心刘家后代会继续继承他的学问,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刘伯温决定在临终前,将自己的毕生学识交给朱元璋,以此来表明自己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孙继承这份学问,也希望能减轻朱元璋对刘家的猜疑。通过这一切,刘伯温在临终前做出了最后的妥协,保护了刘家后代的安全。这个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智者,面对帝王的疑忌,不得不作出屈服,足以看出,在帝王之下生存,不仅要靠智慧,更要懂得如何圆滑处世,才能保全自身与家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