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进入贾府,是出于无奈并非主动。要不是薛家落败,要不是薛大少在金陵惹事,薛家未能处理好官司,王家也不愿意再继续为他们善后,最后只好把薛家送到京城。实际上,王家是希望将这个麻烦交给贾家来承担,而荣国府为了利用王子腾的权力,也不得不接受这个局面。 薛宝钗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贾府紧密相连。对于王家和薛家来说,最理想的安排是薛家与贾家联姻,这样既能保住薛家的贵族身份,又能借助贾家的势力,不必再让王家操心后续的事情。薛姨妈自然支持这个计划,因为她一生的依靠要么是家族,要么是丈夫,后来她依靠了兄长和姐姐,现在,她打算继续依赖自己的女儿。
而对于宝钗来说,选择的余地很小。若是没能嫁给宝玉,她也只能接受嫁入荣国府做正室这一安排。毕竟,宝玉是个温文尔雅、气质出众的男孩,这对宝钗来说,也算是个理想的归宿。即使宝玉长得像贾环那样,薛姨妈也会觉得满意,宝钗也能接受。宝钗骨子里有着一股傲气,但她在现实面前还是选择了低头,遵循三从四德的传统,愿意为家族做出妥协。在她看来,反抗并没有任何意义,她也没有像黛玉那样执着于爱情,毕竟婆婆还是亲姨妈,这种安排也算是不错。 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特意为她庆祝,这个举动其实是暗示她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应该尽快考虑婚事。可是,薛家并没有给她其他选择,薛宝钗的命运早已和宝玉绑在了一起,除非她进入皇宫,否则不会再有其他选择。她点的那首《寄生草》,一方面展现了她的博学与哲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她内心的迷茫与无奈。这首曲子,其实也透露了她的命运,她已经看透了世事,也已经懂得低头,尽管她无怨无悔。这首《寄生草》让宝玉对宝钗更加佩服,也使得黛玉感到些许嫉妒。可是,这首曲子背后隐含的意义,却是宝玉最终出家的结局。若宝玉出家,宝钗便只能守空房,孤独终老。也就是说,在这段金玉良缘中,宝玉如果选择了出家,宝钗注定只能一个人生活,忍受无尽的孤单。而她的这首《寄生草》,无意间描绘了她和宝玉各自的未来——他选择了自我,她选择了坚守,他们的命运虽然交织,却始终没有缘分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