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溥仪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呢?1945年8月18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正式宣读了《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标志着伪满洲国正式解散。
溥仪之所以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除了他个人性格和选择的因素外,身边许多人的煽动作用也不可忽视。大家要知道,满清灭亡时,溥仪年仅五岁,他自己也承认,对满清的记忆非常有限。满清灭亡后,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早已大部分汉化,除了少数旗人怀念过去的特殊地位,大多数满族人只是普通民国公民,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生计和家人生活。换句话说,溥仪身边几乎没有真正的支持者,也缺乏可依靠的政治力量,因此复辟几乎不可能。历史上,明朝灭亡后,汉族花费了两百多年才推翻满清。溥仪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儿童成长为一心想复辟满清、甚至不惜投敌卖国的人,很大程度上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他自己也承认,除了庸碌的父亲醇亲王,大部分内臣都在鼓动复辟。 为什么这些人要鼓吹复辟呢?本质上是为了自身利益。溥仪在紫禁城时期,每年的开销非常大,而民国政府每年给他的400万大洋根本不够用。他后来发现,自己、皇后和四大太妃每月光是吃饭就要花费一万四千多两白银,其中包括三万多斤肉和四千多只鸡鸭。即便全家都是顶级大胃王,也无法吃掉这么多。可见,这些开销大部分被经手的官员和太监贪污了。实际上,餐费只是小事,整个紫禁城的财富都在被迅速掏空。 溥仪自己回忆:结婚时,偷盗行为已经严重到极点。婚礼刚结束,皇后凤冠上的珍珠玉翠全都被换成了赝品。庄士敦师傅告诉我,地安门街新开了许多古玩铺,有的是太监开的,也有内务府官员或其亲戚开的。其他师傅也认为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盗窃。于是溥仪决定清点库存,但这样反而引发更多麻烦。库房门锁被砸开,后窗被撬,大钻石也不翼而飞。溥仪随后盘查建福官库存,不久建福官就发生大火,烧得一干二净。直接盗取财物是小事,而鼓吹复辟的人却抱着吕不韦式心态,认为复辟成功就能获得巨大财富和政治利益。鼓吹复辟者主要分为几派,其中以老臣陈宝琛为首的一派旧臣。 陈宝琛身为溥仪老师,一直希望借时局变化复辟满清。溥仪11岁时,军阀张勋曾短暂复辟满清两周。虽然这次复辟形同闹剧,却让陈宝琛等老臣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借军阀内讧从中获利而不承担风险,是最理想的局面。复辟之后,溥仪和陈宝琛等人并未受到民国政府惩处。然而,明眼人都清楚,陈宝琛派难有作为。即便军阀内讧,未必会请溥仪做皇帝,即使登基,也只是傀儡,无法掌握实权。陈宝琛派心知肚明,于是主张维持现状、等待时机,以保持社会名流地位。这种谨慎策略对溥仪来说是最有利的,但年轻的溥仪被反复煽动,不可能接受这种无为而治的观点,他渴望行动,无法忍受现状。 除了陈宝琛派,还有一派联络军阀的主张。这一派主要是满清遗老遗少,尤其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他们的思路是通过收买军阀,组建军队,逐步夺回政权。然而,军阀向钱看齐,谁给钱就听谁的,一旦溥仪资金不足,他们立即翻脸不认人。这种策略不切实际,溥仪掌握的资金有限,无法支撑这种无底洞。更何况能被溥仪收买的也不是大军阀,掀不起风浪。即便张勋势力强大,手下有数万军队,也被段祺瑞轻松击败。即便张勋支持溥仪登基,也可能只是摆设,像董卓扶持汉献帝一样。加之溥仪经济状况日益困难,缺乏收买军阀的资金,这派主张终归不现实。 自被赶出紫禁城后,溥仪失去了大部分文物珍宝,财富缩水过半。迁往天津租界后,最初几年他和家人肆意挥霍。溥仪本身爱花钱,皇后婉容更是超出他的花费能力。妃子文绣出于嫉妒,也跟着购买各种奢侈品。除了挥霍外,旗人生活困顿,溥仪还需接济落魄王公贵族,并支付收买军阀的费用,每年的开销巨大,已经入不敷出。溥仪自己回忆:天津时期花费远超北京,每月都在增加,像钢琴、钟表、收音机、西装、皮鞋、眼镜等物品买了又买,永不满足。婉容原本是天津大小姐,花钱之道比溥仪精,买什么,文绣也要购买。为了控制支出,溥仪最终规定她们的月度费用,婉容高于文绣。自己则不设限制。然而持续的挥霍让他们甚至难以支付房租,近臣和顾问俸银也难以发放。尽管还有几十箱从紫禁城搬来的文物和珠宝,但这是最后的财富,一旦花光,将陷入贫困。 溥仪了解到,同族王爷晏森也因挥霍而被迫拉车谋生。晏森家境曾优渥,但花钱如流水,几年内挥霍光所有财产,最终只能仗着体力拉车为生。溥仪为此感到羞辱,也曾接济过晏森,送他四合院和生活费,但没多久晏森又挥霍完毕。类似情况在当时满清贵族中并不少见。怡亲王毓麒、郑亲王昭煦等人也因挥霍或困顿而落魄,溥仪对自己的家庭花费虽高,却依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到20年代后期,经济状况严重恶化。 1931年,文绣提出离婚并要求50万大洋赡养费。溥仪听后忍俊不禁,别说50万大洋,就算5万大洋也无力支付,甚至日常开销都难以维持。在郑孝胥劝说下,他低调处理此事,最终筹得5.5万大洋作为赡养费,已是倾其所有。 前述两派复辟主张都不现实,于是第三派成为溥仪依赖的主要力量——利用外国势力复辟。这派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英国籍太傅庄士敦,主张在英国庇护下复辟;另一类是罗振玉、郑孝胥一派,主张在日本庇护下复辟。不久,庄士敦出局,因为英国并不支持中国复辟封建王朝,宁可与军阀政府打交道。最终,溥仪依赖的主要是罗振玉和郑孝胥。 罗振玉和郑孝胥表面为满清,实质是为自身利益。他们在民国社会地位不高、财富有限,希望通过控制溥仪与日本讨价还价,扩大自身利益。918事变前几个月,罗振玉不断接触溥仪,声称东北将有大事,鼓励溥仪复辟。初时溥仪观望,并未完全相信。 918事变后,罗振玉携带伪造文件,代表关东军向溥仪施压,称东北保安军将支持他复辟,并保证关东军会控制东北,协助复国。然而,溥仪到了东北后发现自己被日本人软禁,无法自由行动。罗振玉此前的承诺完全落空,溥仪大为愤怒,认为自己被欺骗,失去信任。与此同时,郑孝胥父子更无底线,他们完全服从日本人要求。日本人很快将罗振玉边缘化,郑孝胥则成为伪满洲国总理大臣。 不过,郑孝胥也未能长期掌权,他偶尔仍与日本人作对,最终在1935年被日本换下,由土匪出身的张景惠接任。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甘愿冒极大危险成为汉奸?对罗振玉、郑孝胥而言,主要是利益驱动。即便当上总理,也没有实权,他们依靠日本特别经费获利,否则既成汉奸又无财,还可能被中国政府惩处,实在不愿冒险失财。至于溥仪,他做汉奸的原因除了希望复辟满清,再次当皇帝外,解决经济困境也是重要原因。即便成为伪满洲国执政,也能获得经济保障,继续享受优越生活长达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