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郭沫若在重庆古玩街闲逛,花10元钱买了个铜老虎,拿回家鉴定后发现:“幸好地摊主不识货,这可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虎符啊!”
战火中的重庆古玩街,郭沫若花10元买下一个不起眼的铜虎。多年后,他睡梦中惊醒:地摊主竟不识货,这居然是秦始皇调动大军的虎符!
这块寓意铁权、承载古代军令的铜虎,不仅入郭手,更走入《虎符》话剧,成为战时文化的象征;同样,它也让我们看见“一件小物如何承载大历史”的传奇瞬间。
重庆,1941年。雾锁山城,轰鸣声不绝,街头人影匆忙,纸屑与尘土随巷风飞扬。抗战已久,市民攒钱买米,摊贩忙碌换旧物谋生。
郭沫若身着长衫,肩挎帆布袋,漫步至一条古玩街,窄巷两侧,多是破碎陶片、旧文房佚趣,小摊小贩吆喝着“古玉换钱”、“旧铜当宝”。
他被一个黄沙铜塑吸引,那是只卧虎,虎身已光滑无棱,显露出反复把玩和岁月抚摸的痕迹。
摊主是一位穿破袍的散门小贩,懒散地摆弄摊上的物件,看到郭沫若细看那铜虎,漫不经心开价:“十块钱,走过路过莫错过。”
那个十元,在当时抵得上一百斤大米。郭沫若却毫不犹豫掏出的钱包,十元换一块老铜虎。他把它握在手里感受厚重,随后起身离去,身影融进古玩巷的雾气中
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将掀起文化风暴,也没想到,这个铜虎竟是两千年前秦始皇颁发的虎符。
回到寓所,郭沫若把铜虎放于书桌灯下仔细端详——先是触摸背脊上的纹饰,又轻轻施力,虎颈竟分成两半。
铜虎左侧、右侧若干字以错金小篆嵌入:“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这是典型秦朝虎符刻文。
他顿感脊背发凉:这正是文献记载中秦始皇颁予阳陵郡守的虎符,乃调兵遣将的符信!他将铜虎像
仪式道具般摆设,拍下照片,并对比史书,确认诡异相符。
虎符制度始于战国,后来西周姜子牙据《史记》记载发明,秦朝沿用并全国通行:左右两半分别存皇帝与地方将领手中,调兵需合符认定。
处境越“镇守”,所需虎符越珍贵;数千年后,一块虎符能流入川滇废墟,无疑堪称奇迹。
更难得的是刻文中所称“阳陵”,乃秦朝郡名,对应今陕西高陵。
这意味着铜虎不是寻常制式,而是与某重要郡将相关的实物。郭沫若当即将其作为学术研究一部分,写入1942年重庆期间创作的历史剧《虎符》中,用剧中故事“窃符救赵”来呼吁全民抗战
在抗战的时代语境里,这只铜虎象征的不只是“权力”,更是一种历史的激荡与民族的召唤。
1942年初,一枚虎符不仅成为文物鉴赏的焦点,更直接催生了郭沫若的话剧《虎符》。
据《光明日报》记载,这只虎符曾在抗战期间,被当地人以“日本轰炸后瓦砾中捡来”的说法出售,郭沫若花10元买下,实为当时不菲之价4。
购入之后,他立即将虎符带回住所,对照古籍仔细研究背部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确认它正是阳陵虎符
这枚真实物证不仅令郭沫若振奋,更启发他以“虎符”为题材,紧跟时代脉动创作,借历史故事讽今。根据重庆档案,《虎符》剧本于1942年2月上旬完成,仅用几天写成并付梓出版,由重庆群益
在《虎符》剧本诞生后,其舞台演出亦迅速展开。1942年2月初,该剧由重庆话剧界以“全明星制”投入排演,随后正式公演。
剧中采用“窃符救赵”的典故,借信陵君勇破重围的英雄形象,鲜明映照抗战时期中国团结抗敌的决心。
郭沫若一边从实物中获取历史灵感,一边以话剧形式鼓舞抗战大后方民众。
他同时创作了《屈原》、《高渐离》《孔雀胆》等多部历史剧,每一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隐喻,为当时群众文学与民族精神提供文化支撑。
《虎符》既保留了古典史剧的形式,又加入了当代政治宣言色彩,是郭沫若努力把历史经验“连带当下,激励未来”的典型创作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