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7日消息(记者张琳琳)当姜尚故里遇见顶尖绝技,当千年非遗与现代文旅共鸣,一场杂技盛宴,即将在“中国杂技之乡”临泉拉开帷幕。11月7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将于11月20日至25日举办,全国30余家顶尖杂技团体携50多个精彩节目奔赴而来,用“新、奇、巧、险、美”的演绎,邀观众共赴这场文化之约。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许梦宇摄)
解锁杂技新玩法
相较于往届,以“艺荟姜尚故里 乐享杂技新韵”为主题的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在内容设计与价值呈现上实现多重突破,让传统杂技迸发全新活力。
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梅梅介绍,本届艺术节将系统展示杂技艺术成果、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等。
文化与技艺深度交融,是本届盛会最鲜明的特色。打破“技艺展示”单一模式,第七届艺术节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将“姜尚文化”与杂技艺术有机结合、封神故事与杂技动作有机结合,创作杂技情景剧,打造“姜尚IP+杂技文创”展示和旅游推介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文创商品转化,让杂技文化可看可收藏。
构建“全民共享”文化场景,让杂技充满“烟火气”。艺术节期间,将举办“非遗正青春”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在玩乐中解锁非遗知识;惠民公益演出会深入社区、乡村,把“舞台”搬到百姓家门口;举办“民间杂技记忆”精品图片展、书画展等活动,用老照片诉说杂技人的坚守,唤起集体回忆。
更值得期待的是,本届艺术节还通过“杂技名家看安徽”活动,邀请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名家共话创新,为安徽杂技艺术未来发展和探索提供新思路。

临泉杂技表演(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杂技基因”刻进血脉
阜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善竑介绍,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是经批准,阜阳市保留举办的三个省部级以下节庆活动之一,自2009年首届举办以来,已在临泉县成功举办六届,累计吸引近200万人次,成为展示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的重要窗口。
能连续六届承办省级杂技盛会,临泉的底气,藏在刻进血脉的“杂技基因”里。
从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刻画磨石上的杂技人物早期雏形,到汉代绿釉陶戏楼里的杂技表演;从明代中期活跃于街头巷尾的杂技班社,到如今闪耀国际舞台的《软钢丝》《徽风皖韵顶板凳》——数千年时光流转,临泉杂技早已从民间技艺,成长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这份传承愈发蓬勃,2021年,“临泉杂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入选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临泉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飞虎介绍,目前临泉开设4所杂技学校,全县拥有各类杂技、马戏团队1000多个,从业人员超2万人,形成韦寨韦小庄、鲖城耿庄、黄岭彭寨等一批杂技专业村,杂技传承在守正创新中向前发展。

精彩的杂技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
杂技艺术连接产业
杂技艺术,不仅融入日常,还连接产业。对临泉而言,这场杂技盛宴,不只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全县文旅融合的“助推器”。
艺术节期间,长官杂技小镇、魔幻之都等景区将同步联动,拓展“杂技+”文旅业态,主分会场同步设置特色产品、美食等展区,着力打造可观、可品、可购、可娱的复合型消费场景。数据显示,2024年临泉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收入48.8亿元,社消零规模达374.2亿元,其中杂技相关文旅项目贡献显著。2025年1—10月,游客量已达730万人次,本届杂技艺术节或将再次掀起旅游消费热潮。
如今的临泉杂技,早已跳出“单纯表演”的局限,逐步构建起从杂技学校教育、演出市场运营到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产业链。本届艺术节更将“招商引资”纳入核心议程,通过举办项目对接会,推动一批文旅、文创及配套产业项目签约落地,真正实现“既有节庆热度,更有发展实效”。
杨善竑介绍,目前,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组委会正精心筹备,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从场馆升级到环境整治,从交通疏导到医疗应急,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确保活动“安全、欢乐、务实、节约”。
“临泉杂技来自民间,更要回馈民间。”安徽杂技家副主席侯杰说,本届艺术节不止于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实践、一次文旅融合的探索。
11月20日至25日,不妨走进临泉,看千年杂技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