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中,凡是女性名人写进史书里面的,一般都会收录到《列女传》。然而,却有一位女性被记载进了正史的将相列传之中,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单独列传的女性将领。
她就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女将秦良玉!
根据二十四史之一《明史·秦良玉传》中的记载,秦良玉是苗族人,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如今的重庆忠县)。
秦良玉的父亲秦葵是一个读书人,但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是落榜,甚至连个秀才都考不中。直到后来才终于得到一个“岁贡生”的名额,得以有机会进入国子监读书。
秦葵所处的那个明朝后期的时代,国力逐渐衰弱,不断有战乱爆发,他便立下了“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训,教导子女练兵习武,将来能够为国效力。
秦葵共有四个儿女,长子秦邦屏,次子秦邦翰,三女秦良玉,四子秦民屏。由于秦良玉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女孩,她从小就深受父亲和哥哥的疼爱。
秦葵不仅热爱读书,同时也精通兵法,在他的影响之下,秦良玉平时除了读经写字以外,还喜欢舞刀弄枪和骑马射箭。
年幼的秦良玉秉承父亲立下的家训,立誓要像男子汉一样,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看到秦良玉的表现,秦葵对她非常满意,于是说道:“可惜你不是一个男孩,你的兄弟都不如你啊!”
听完这句话,秦良玉不以为然地回答说:“若是给我兵权的话,我一定驰骋万军之中。”
秦良玉画像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九岁的秦良玉嫁到了忠州西南方向的石砫县(如今的重庆石柱),丈夫是当时的石柱宣抚使马千乘。
马千乘是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担任的宣抚使是一个武官职务,相当于如今的军分区司令,这也为秦良玉施展武艺和练兵提供了空间。
马千乘统治的势力范围,相当于少数民族的土司,与后来的地方军阀差不多。土司拥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政权,对于大明王朝发布的号令,可听可不听。
正是因为如此,秦良玉意识到,必须要发展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既可以保卫保境安民,又可以报效国家。
因此,秦良玉马上着手准备,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以秦家和马家的家族子弟为主的军队,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白杆兵”。
经过观察石砫县的地形,秦良玉决定把白杆兵带到万寿山进行训练,并将他们安顿在这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秦良玉采用最为严格的练兵方式,不管士兵的关系亲疏,她都一视同仁。因此,她训练出来的士兵个个骁勇善战,在之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威力。
关于白杆兵的军纪作风,在《南明史》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秦良玉所统帅的白杆兵,戎伍肃然,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之所以称为白杆兵,因为士兵使用的是一种当地产的白蜡木做的武器,外形上类似于长矛枪。其中,最独特的设计就是枪头部位多出来一个勾,以及手柄的尾端还有一个铁环,既可以刺,也可以拉。
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良玉组建的白杆兵能够屡建奇功,一方面与士兵的强悍勇猛有关,另一方面当然离不开士兵的武器。
马千乘和秦良玉所在的重庆地区,主要以山地地形为主。与敌人进行作战的时候,若是遇到不好攀岩的山崖,士兵可以借助武器上的勾,向上攀爬。
除此之外,士兵还可以使用多个武器勾环相连,从而形成一根“绳索”。
这支白杆兵,成为了当时马千乘手里的一个杀手锏。
明神宗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由于播州(如今的贵州遵义一带)土司杨应龙起兵叛乱,占领了西南地区的大片土地,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派出杨国柱和李延栋,率领三千兵马前去围剿杨应龙,却全军覆没。
眼看杨应龙的势力越来越大,明神宗从各地征调约二十万大军前往播州,任命李化龙担任湖广、四川和贵州总督,让他全权负责征讨“杨应龙之乱”。
在退守的途中,杨应龙攻破仅有五千守军的綦江城,并大肆杀害城内的无辜百姓。
明神宗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怒,当即免去了四川巡抚谭希思和贵州巡抚江东之的职务,赐给李化龙一把尚方宝剑,为他平定叛乱提供了一切便利条件。
接到大明朝廷的调兵命令,马千乘立即率领三千白杆兵奔赴播州。秦良玉则率领五百精兵,押运着粮草紧随其后,与副将周国柱驻守在邓坎(如今的贵州凤冈)。
这是秦良玉人生中的第一次参与战斗。
当各路将领一路风尘仆仆赶到播州时,当晚举行了酒宴。
就当大家入睡之后,秦良玉凭借自己的军事智慧,料定敌人深夜会来偷袭,于是提前命令白杆兵准备作战。
果不其然,敌人借着夜色前来偷袭,秦良玉立刻率领白杆兵应战,将敌人杀得连连败退。她和丈夫马千乘乘胜追击,接连攻破金筑等七个城寨,立下了第一战功。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马千乘不幸患上了一种瘟疫疾病,此时正好赶上大明朝廷派来监军的太监邱乘云。
由于接待不周,马千乘因而得罪了邱乘云,随后被诬陷进入监狱。在监狱里面,他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调养,很快就病重而死。
明神宗认为,这是一起冤枉,马千乘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罪,于是下令仍然保留石砫宣抚使的世袭职位,由他的儿子马祥麟作为石砫宣抚使的第一继承人。
但是,此时的马祥麟年纪尚小,只有17岁,根本不能继承这个职位。宋神宗看到秦良玉文武双全,而且作战有功,于是按照“子幼妻袭”的制度,让秦良玉继承了丈夫的石砫宣抚使的职位。
从此以后,秦良玉手握兵权,替丈夫承担起了保境安民的重任。
秦良玉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一名女性,能够脱颖而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也可以说,正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才将秦良玉从幕后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并且带领自己组建的白杆兵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经过二十余年的征战,逐渐统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以北的女真族各个部落,还建立了八旗制度,与八旗旗主共同商议朝政。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随着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如今的辽宁新宾永陵)建立后金政权,自立为大汗。
两年之后的公元1618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正式起兵对抗明朝,企图推翻大明政权。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倾巢而出,共计六万余人,在萨尔浒与明军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对决,史称“萨尔浒之战”。
为了应对这一战,明神宗派出8.7万明军,以时任兵部右侍郎杨镐为主帅,再加上盟友朝鲜支援的1.3万人和海西女真叶赫部一万人,共约11万人,在军队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还配备了大量的枪炮和火铳。
然而,萨尔浒之战的结果却是明军惨败,主力被歼灭四万余人,开原和铁岭接连失守,明朝彻底失去了在辽东战场的主动权,后金军队进入辽河流域。
这样一来,女真叶赫部陷入了孤立之势,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灭掉也在情理之中。
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继续发兵攻打大明王朝辽东地区的沈阳城,朝廷命令石砫县的秦良玉出兵增援辽东作战。
得到命令后,秦良玉马上派出大哥秦邦屏和四弟秦民屏,率领数千白杆兵先行出发辽东,自己和二哥秦邦翰紧随其后。而且,朝廷还颁布诏令,赐给秦良玉三品官服,授予秦邦屏都司佥书的官职,任命秦邦翰为副总兵,秦民屏为守备。
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兵快马加鞭,一路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辽东地区。
大明王朝从全国各地征召前来辽东地区增援的军队,共分为三路:
而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兵,就是被列入第三路李秉诚统领的部队里面。
李秉诚刚刚来到大营进行指挥,皇太极带领的轻装骑兵部队就从浑河对岸杀了过来。
但是,此时的后金军队士兵正旺,其他明朝援军都不敢上前迎战,只有秦良玉不畏强敌,奋勇当先,率领白杆兵与敌人展开血战。
战斗打响之前,秦良玉进行了仔细的排兵布阵,安排大哥秦邦屏和四弟秦民屏率领白杆兵作为第一梯队,她本人和二哥秦邦翰率领剩余白杆兵作为第二梯队。
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的“浑河之战”。
尽管秦邦屏率领的白杆兵作战勇猛,使用的兵器又与其他的明军士兵截然不同,这让后金的八旗军非常不适应。但由于在兵力上不敌后金,秦邦屏还是战死沙场,秦民屏身负重伤。
见此情景,秦良玉立马率领第二梯队的白杆兵,上前营救自己的兄弟,击退后金的八旗军。
通过明军其余将领的共同奋战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虽然取得胜利,但却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明军除了少数将士生存之外,陈策、童仲揆、戚金、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将领全部壮烈殉国。
八旗军
其中,明朝历史上威名赫赫的戚家军,也在“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除此之外,秦良玉的大哥秦邦屏、二哥秦邦翰也在这场战斗中牺牲。
时任兵部尚书张鹤鸣得知后,马上向明熹宗上书说:“浑河之战能斩杀数千敌人,其实是石砫土司和酉阳土司的功劳”,并请求明熹宗对秦良玉进行嘉奖。
于是,明熹宗赏赐秦良玉二品官服,加封她为诰命夫人。
秦良玉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的女性将领,能够得到大明王朝这么大的封赏,俨然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她当即回复说:“我将以余生奉献给国家,以报天恩!”
除此之外,明熹宗还晋封秦民屏为都司佥书,收录秦邦屏的两个儿子秦翼明和秦拱明为官,追赠已经战死的秦邦屏为都督佥事,后代子孙均可以世袭这个官职。
当秦良玉和弟弟秦民屏返回石砫县,再次为朝廷征集兵力的时候,恰好赶上永宁宣抚使(如今的四川叙永)奢崇明的部下樊龙在重庆发动叛乱,还派出使者给秦良玉送上大量的金银珠宝,请求结为同盟。
秦良玉一生忠于大明王朝,自然不会和奢崇明同流合污,于是就斩杀了使者,并立即发兵平叛。
与此同时,秦良玉还被大明王朝任命为山海关总兵,和儿子马祥麟一起抵御关外的后金军队的袭扰。
山海关是东北地区通往明朝首都北京的必经之地,得知山海关是由秦良玉坐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也不敢轻举妄动,他还告诫麾下的八旗将领说:“秦良玉的白杆兵作战勇猛,你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山海关
后金的八旗军队擅长骑马作战,而秦良玉的白杆兵恰好是骑兵的“克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曾经下令:“谁若是抓住明朝的四川兵,重重有赏!”
由此可见,当时的白杆兵的作战威力之大,就连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都忌惮三分。
在《南明史》一书中,记载了一段关于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的英勇事迹:
“马祥麟在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在一次巡查途中遭遇一股后金军队,不幸被敌人的弓箭射中眼睛。他命令士兵不许后退,忍着剧痛拔出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敌人见状纷纷撤离。”
从此,马祥麟就多了一个外号“独眼马”。
消息传到了秦良玉的耳朵里,她首先并不是关心儿子马祥麟的眼睛情况,而是说了一句话:“老身有此虎子,无畏也!”
从秦良玉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她平时对子女们的家庭教育,必定是以报效国家放在首位。
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攻打宁远(如今的辽宁兴城),却被袁崇焕击败,随后患上毒疽,一个月后病死在叆福陵隆恩门鸡堡(如今的沈阳翟家乡大挨金堡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驾崩之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后金的大汗之位,继续对大明王朝发动战争。
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熹宗由于掉进河里留下病根,在北京的乾清宫驾崩,时年二十三岁,由他的五弟朱由检继承皇位,史称明思宗,即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
从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开始,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绕道蒙古,顺利进入长城,并攻占了明朝的永平、滦州、迁安和遵化四座城池,袁崇焕因中计被扣上“通敌谋反”的罪名入狱。
袁崇焕雕像
大明王朝少了袁崇焕这员虎将,北京城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明思宗向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下发“英雄贴”,要求他们火速赶往北京勤王。
在赶往北京的勤王部队当中,既有秦良玉的白杆兵,也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
当时的许多地方武装,已经不再听从大明王朝的调令,而秦良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每当接到皇帝的征召,她都会积极地率军支援。
而且,秦良玉深知北方地区的冬季非常寒冷,朝廷也没有多余的经费拨给各支勤王部队,她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拿了出来,给士兵们做了一套棉衣。
白杆兵
除此之外,从重庆一路走到北京,秦良玉自带粮草,不吃大明王朝的粮草。这让明思宗十分感动,不仅感慨地说道:“如果多几个这样的妇人,天下就有救了!”
在《南明史》一书中的记载,是这样形容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兵的战斗力:
“枪挑刀砍,马如水洗。”
由于攻不下北京城,皇太极只好撤回沈阳休整,留下了一部分军队驻守在永平、滦州、迁安和遵化,企图把这四座城池作为日后南下的战略基地,后来又被明朝将领孙承宗等人收复。
北京城的危机解除之后,明思宗专门召见了秦良玉,赏赐了许多钱财和一杯美酒。
秦良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明思宗亲自倒的一杯美酒,她这样说道:
“谢陛下,良玉乃一荒野女子,不敢独享此天恩。保卫圣上,乃三军将士流血牺牲之力,良玉欲把此酒献给全军将士。”
剧中的崇祯皇帝
明思宗听后非常感动,马上同意了秦良玉的请求。
秦良玉把美酒高高举过头顶,为此次进京勤王的牺牲将士默哀,随后把一杯美酒撒在了地上。
这一举动,都深深触动了明思宗的神经,他当即提笔泼墨,为秦良玉写下了四首赞美之诗,其中一首这样写到: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能够让明思宗亲自写诗赞扬,足以可见,朝廷对秦良玉所立下军功的认可。
奉明思宗的命令,秦良玉返回重庆老家,留下侄子秦翼明率领白杆兵驻扎在北京城附近,守卫北京城的安全。
明思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孙承宗主持修筑大凌河城,由秦翼明率领一万余人负责保护工程的建设,完工之后才带着白杆兵返回重庆。
明思宗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发动叛乱,进入山西境内,与其余的农民起义军联合烧杀抢掠。不久之后,陕西、河南、湖广、四川和江北的连绵数千里的土地,都被卷入了农民起义军的战火之中。
明思宗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河南地区,秦翼明被封大明王朝封为四川总兵官,率领白杆兵前往平叛。在与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秦翼明屡战屡胜,彻底切断了农名起义军通往郧西的道路。
而秦良玉自从返回重庆老家之后,将近六旬的她依然每天坚持训练士兵,负责平定四川境内的农民起义军。
就在这一年的二月,张献忠攻陷夔州(如今的重庆奉节),并出兵包围了太平。看到秦良玉率领白杆兵前来解围,张献忠马上下令撤退。
眼见秦良玉在后面紧追不舍,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一直退到了湖广地区,被迫接受大明王朝的招安。
然而,张献忠仅仅消停了六年的时间,又开始搞事情了!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与另外一支罗汝才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联合起来,再次发起叛乱,已经67岁的秦良玉临危授命,骑上桃花马再次出征。
罗汝才的农民起义军在进军夔州的途中,便遭遇到了秦良玉和马祥麟带领的白杆兵,他急忙下令撤退,但在撤退途中被秦良玉斩杀几百余人。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督师辅臣”身份的杨嗣昌几乎把农民起义军驱赶到了四川,而当时的四川巡抚邵捷春手里仅有两万余人的老弱残兵驻守重庆,主要倚仗的还是秦良玉和张令的军队。
然而,邵捷春只是一届文官,并不懂得兵法上的排兵布阵,他将秦良玉的白杆兵调往距离重庆三十多里以外的地方驻守,将四川副总兵张令的部队调去驻守黄泥洼,从而丧失了地形上的优势。
秦良玉看到这样的布防存在诸多漏洞,于是对绵州知州陆逊说道:“邵捷春不去占领险峻之地,反而在这被动防守,若是被敌人占据高地,他们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便可以长驱直入,打败我和张令的部队,重庆必定失守。”
不久之后,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先后在观音岩、三黄岭取得胜利,准备从上马一带渡过长江。
于是,秦良玉马上与张令的部队联合起来,击退了农民起义军的前锋部队。
可惜的是,在接下来与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秦良玉虽然率领三万将士援助张令,但并没有成功,张令战死沙场,她的三万将士也损失大半。
由于前线战事紧急,而且兵力短缺,秦良玉只好单枪匹马面见四川巡抚邵捷春,要求将驻扎在溪峒的两万将士调来增援,但军饷和粮草需要双方各出一半。
大战在即,邵捷春竟然因为与杨嗣昌不和,拒绝了秦良玉的要求。
无奈之下,秦良玉只好含恨离开。
在《南明史》当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四川境内有摇天动、黄龙等十三路农民起义军,秦良玉的一个族人秦缵勋做起了农民起义军的内应。
秦良玉知道后恼羞成怒,她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家族里面出现叛徒,亲手抓捕秦缵勋交给官府。正是由于这种大义灭亲的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情怀,才造就了秦良玉和白杆兵的伟大,在后世名垂青史。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马祥麟镇守襄阳,他知道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强大,襄阳城难以守住。
于是,马祥麟给母亲秦良玉写了一封绝笔信,信中这样写到:
“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
秦良玉看到儿子写的信件,并没有将唯一的儿子从襄阳调回自己身边,而是含泪回复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话:
“好!好!真吾儿也!”
最终,襄阳城被农民起义军攻破,马祥麟也履行了那句“誓与襄阳共存亡”的诺言。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下湖北全境,准备向四川发起进攻。秦良玉马上开始行动起来,她将四川的形势汇报给时任四川巡抚陈士奇,要求调派兵力守住四川的十三个关隘。
遗憾的是,陈士奇并没有采取秦良玉提出的建议。
到了第二年的公元1644年,四川全境几乎都被张献忠攻占,秦良玉明知大明王朝的大势已去,她便将兵力部署在石砫县的四处边界,准备死磕到底。
除此之外,秦良玉还为所有的将士们立下规定:“凡是有谁胆敢投奔张献忠的,格杀勿论!”
也就是在这一年,另一只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明思宗在煤山自缢身亡,而大明王朝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随着明思宗的死去,明朝宗室在南方地区建立起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政权。
很快,在吴三桂的引领下,清军大举进入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并将清朝的国都从沈阳迁到了北京。
尽管此时的清军已经入关,但秦良玉依然效忠南明政权,一刻也没有停止训练自己的白杆兵,随时等待南明政权的召唤。
明绍宗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即清世祖顺治三年),明绍宗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晋封忠贞侯爵位,命令她出兵与清军作战。
白杆兵
虽然此时的秦良玉已经73岁高龄,但她依然奉命准备挂帅出征。当她正在调兵遣将的时候,明绍宗在福州被清军灭掉,出征的事情才算作废。
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7月11日,75岁的秦良玉在检阅士兵的时候,刚从马上下来,突然倒地,随后在石砫大都督府的玉音楼里病逝。
在临终之前,秦良玉为子孙交代了最后一句遗嘱,那就是“绝对不能投降清朝”。
秦良玉一生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除了她本人和丈夫马千乘以外,自己的儿子马祥麟、儿媳张凤仪、大哥秦邦屏、二哥秦邦翰、四弟秦民屏、侄子秦翼明、秦拱明、秦佐明和秦祚明,全部都投入到了为国效力的战斗中。
秦良玉任职石砫宣抚使期间,尤其注重当地的农业生产,带领百姓开垦荒废的土地,修筑河堤,使当地的百姓能够在明朝末年的战乱年代过上安宁的生活。
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康有为曾经这样评价秦良玉:“她的勇毅,哪怕是放在男子之中,也属于凤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除了上述提到的《崇祯帝赠秦良玉诗》第一首诗以外,明思宗为秦良玉写的另外三首诗分别为: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其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献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其三)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