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琉璃厂:京城文化第一街的底蕴
1.1
琉璃厂的历史变迁
琉璃厂,这一承载着北京厚重历史文化的所在,有着悠远且曲折的发展历程。早在辽代,它所处之地属京东燕夏乡海王村,当时那里坐落着辽金著名的寺院延寿寺,寺院规模宏大,范围涵盖了如今不少胡同所在区域,辽主也曾多次亲临寺院施斋游玩。
元代建都北京后,设窑四座,琉璃厂窑便是其中之一,因朝廷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琉璃制品,便在此地开办琉璃窑厂,小小的海王村也由此渐渐发展成为热闹的市镇,“琉璃厂”之名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到了明永乐四年(1406 年)前后,营建北京城,琉璃厂成为“五大厂”之一,肩负着烧制砖瓦及内府器用等重任,窑厂规模庞大,周围还建有专供工人吃菜的四处菜园。不过,嘉靖年间修筑北京外城后,琉璃厂变为城区,继续在此大量烧窑就不太方便了,于是窑厂迁至如今的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但“琉璃厂”这个名字却被保留了下来。
清初停止烧窑,原本的四处菜园逐渐演变成民居。由于朝廷实行“满汉分城而居”的制度,汉族官员多聚居在琉璃厂一带,他们大多喜好诗书,对文房四宝、书籍字画等有着日常需求,一些商铺便瞅准商机在此陆续开设,赶考的书生也常在此留宿选购用品和科举用书,书肆规模日益扩大。
清康熙年间,窑厂监督汪文柏曾记载“外城是官地,架屋许多人,所以琉璃厂,衡宇如鱼鳞”,足见当时此地居住人口之密集。诸多文化名人如李渔、王士祯、朱彝尊、纪晓岚等先后在此居住,让琉璃厂更添文化韵味。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朝廷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天下典籍汇聚京城,琉璃厂的书店成为翰林大臣们寻找考证资料的重要场所,书业愈发繁荣,与之相关的字画、古玩等行业也随之兴旺起来,琉璃厂已然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1927 年,开辟和平门,修建新华街,琉璃厂由此被分成了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此后历经岁月变迁,虽有过衰落,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又经政府大力扶植、多次翻建和修缮,重新焕发出文化生机,成为国内外游客感受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那些古旧的店铺、珍贵的藏品依旧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变迁。
1.2
琉璃厂的文化地位体现
琉璃厂,堪称北京文化版图上的璀璨明珠,其文化地位举足轻重,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这里汇聚了众多文化名人的足迹与故事,从清代的纪晓岚、林则徐,到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再到现代的鲁迅、周作人等,无一不是时常流连于此,在琉璃厂的书店里搜寻书籍,在字画店里品鉴佳作,在古玩店中淘宝觅珍。像鲁迅先生在 1912 年至 1926 年居京的十余年间,去琉璃厂就多达 480 次之多,并详细记录下在此购买的书籍、文物及碑帖,足见琉璃厂对文化人的吸引力。
琉璃厂还拥有诸多传承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字号,比如大名鼎鼎的荣宝斋,其前身“松竹斋”建于 1672 年,1894 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店内常常挂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张大千的《华山云海图》等大牌艺术家的作品,彰显着不凡格调。荣宝斋不仅经营书画作品,其木版水印画技术更是闻名中外,达到了足以以假乱真的高超境界,国画大师齐白石在世时,都常分不清哪幅是自己的原作,哪幅是荣宝斋的复制品。
除此之外,还有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汲古阁、清秘阁等众多老字号,它们分布在琉璃厂的大街小巷,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技艺与文化记忆。清秘阁作为一家老字号南纸店,曾备受宠爱,店门前车水马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朝中官员下朝后都会先来此换下官服,再去逛琉璃厂,其特制的八宝印泥色泽鲜艳、经久不变,深受各界名人喜爱。
琉璃厂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典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场所,那些古旧的书籍、精美的字画、古朴的文玩,无一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见证着历史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对于国内外游客而言,琉璃厂更是了解老北京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必去之处,人们在这里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触摸到往昔岁月里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情怀,它已然成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耀眼名片。
1.3
琉璃厂的文玩特色
琉璃厂在文玩领域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使其在众多文化场所中独树一帜。
这里汇聚了品类繁多的文玩,书画方面,从古代大家的传世之作到近现代名家的墨宝,应有尽有。不少书画作品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引得众多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前来品鉴、选购。例如荣宝斋里常年展示着诸多名家真迹,成为人们欣赏书画艺术的重要窗口。
古玩更是琉璃厂的一大亮点,无论是瓷器、青铜器,还是玉器、杂项等,都能在这里寻得踪迹。各个时期的文物在这里汇聚,仿佛构建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历史博物馆。像在清末民初,皇室后辈子孙生活无依靠时,就把家里先辈珍藏的古玩文物拿到琉璃厂出卖,使得这里的古玩交易达到高潮,众多古玩商人也纷纷云集于此,其中不乏一些极为珍贵且罕见的宝贝,有的还流传着曲折动人的收藏故事,像张伯驹为购得《游春图》倾尽全力,最终又将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彰显了琉璃厂文玩背后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家国情怀。
文玩交易在琉璃厂十分活跃,众多店铺中,买家与卖家常常以一种文雅且专业的方式交流探讨,店主们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的鉴赏知识,他们与顾客相互称“年兄”“书友”等,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对于收藏家和爱好者来说,在这里淘宝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更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过程。
而且,这些丰富的文玩资源共同营造出了琉璃厂浓郁醇厚的文化氛围,走在琉璃厂的街道上,古色古香的店铺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文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空气中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着每一个到访者沉浸其中,感受文玩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琉璃厂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重要阵地。
2
潘家园:后起之秀的文化魅力
2.1
潘家园的发展历程
潘家园的故事,要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说起。那时,它还只是百姓们自发摆置零散地摊卖旧货的地方,大家你拿几件闲置物品,我带几个用不上的物件,在这儿摆开摊子,互相讨换或是卖给有需要的人。靠着口口相传,这里渐渐有了市场的雏形。
1992 年 10 月 24 日,是潘家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潘家园民间工艺品市场”正式开业了。从这之后,市场就像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延伸拓展,长度从最初的几十米,慢慢拉长到几百米,最后竟达 1000 多米;摊位数量也日益增多,从几十个发展到几百个,直至上千个。全国各地的商户听闻这儿的热闹,纷纷慕名而来,想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里寻得商机;而各地的收藏爱好者、文玩迷们,也都把这儿当作必来“淘宝”的胜地,使得潘家园的人气愈发旺盛,在当时北京众多的跳蚤市场中,潘家园被公认为是最大的、最好的、最火的那一个。
自 2003 年起,潘家园步入了品牌培育期,开启了发展的快速路。“潘家园”这个名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品牌价值也不断凸显,在 2007 年、2010 年、2016 年三度入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的“北京市著名商标”。2016 年,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荣获“第二届首都文化企业三十佳”荣誉称号;2019 年,潘家园旧货市场更是凭借自身强大的人气、丰富齐全的品类等优势,荣获“十大文化消费地标”称号;到了 2020 年,又被纳入特色文旅消费街区名单以及朝阳区 10 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之中。
如今的“潘家园”,早已不再局限于是北京的一条街道名称了,它已然成为北京乃至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的代名词,蕴含着民族品牌、特色品牌、知名品牌等诸多内涵,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字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无形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资产,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极具品牌意识,在全球范围内共注册商标 383 个,其中境内商标 274 个、境外商标 109 个,除了主品牌“潘家园”之外,还打造出了“潘一念”“潘家园督造”“潘家匠”等一系列子品牌,逐步构建起了以中国驰名商标、北京市著名商标“潘家园”为首的完善商标体系。
回顾过往,即便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的艰难时刻,潘家园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依然积极作为,着力推动全面复工复产。积极响应国家租金减免政策,为市场 5793 家商户减轻经营压力;同时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借助各类电商平台,带领商户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助力商户增加销售收入,与大家携手共渡难关。也正是得益于这种长期居安思危、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理念与行动,潘家园在疫情的冲击下,市场、传媒、商贸、拍卖以及指数业务等方面的发展不仅没有停滞,反而持续释放新的潜力。例如在市场业务创新上,通过举办“潘家园古旧书博览会”“景德镇陶瓷文化周”“潘家园珠宝玉石文化节”“北京潘家园国际珠玉回流精品博览会”等创新型展会及特色活动,加强与知名文化 IP 合作,为首都人民呈现出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而且,潘家园还顺应时代潮流,借力互联网新玩法,建立了“内容营销 + 直播电商”模式,2020 年 11 月 18 日,潘家园电商直播基地正式运营,解决了业内人员直播技能欠缺、大平台进入门槛高、流量引入难度大等诸多痛点,为传统文玩艺术品商家进入直播领域赋能,带动整个行业在直播领域转型升级,形成了“线下珠宝文玩市场 + 线上直播基地”的艺术品商业运营新模式。2020 年 6 月 24 日,北京潘家园拍卖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构建起以大众化、消费化、社会化为特点的文化艺术品拍卖平台,因其价格亲民、品质优良,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进一步完善了潘家园艺术品产业生态,突破传统艺术品拍卖局限于高端市场的思维定式,为拍卖行业创新未来发展模式起到了破冰先行的积极作用。
总之,潘家园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着传统文化的原生业态,同时又能顺势而为,破圈搭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一步步形成并完善新型产业链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多种渠道,让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维度得以传播,彰显出传播和传承民间、民族、民俗文化的初心,品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2.2
潘家园的文化影响力
潘家园,就像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国内的民间传统文化,一头连着广阔的国际文化交流舞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文化影响力。
对于国内而言,它是展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绝佳窗口。在这里,民间的古玩、手工艺品、旧书籍、老物件等等汇聚一堂,每一件物品身上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或是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无论是老一辈的收藏行家,还是年轻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能在潘家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收获。比如那些古旧的民俗用品,可能是某个传统节日里曾用过的器具,又或是某个地域独特的手工制品,它们将往昔的民俗风情一一展现,让更多人了解到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潘家园旧货市场内经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商户有 1200 多家,堪称是传承和传播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展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际上,潘家园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已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也在全球广泛传播,潘家园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前来。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收藏者慕名而至,在这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巴基斯坦、尼泊尔、丹麦、波兰等 8 个国家的展商也曾加入潘家园的“练摊儿”行列,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让潘家园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国际文化交流舞台。
同时,潘家园还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像 2019 年和 2020 年,连续两年携手孔夫子旧书网打造了“万阅典藏——潘家园古旧书博览会”,启动“潘书馆”商标注册工作,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又繁荣了文化市场、促进了文化消费,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籍文化的魅力;还有每年举办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周,展示着我国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传播陶瓷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以及潘家园珠宝玉石文化节等活动,让人们领略到珠宝玉石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另外,在 2020 年成立的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积极组织企业座谈会外,还启动了潘家园文化体验季,开展文化夜市、展览展会、拍卖鉴定、琴书展、读书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擦亮“中国·潘家园”这个 IP,不仅优化了服务设计,提升了服务品质,还增强了产业集群的行业影响力,对周边文旅业态及酒店住宿等都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不仅如此,潘家园还在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桥梁,邀请国际友人参与特色文化活动,鼓励文创产品创新,推出的《古韵新起点 文化潘家园》宣传片登上首都国际机场 T2 航站楼大屏,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工作人员国际化服务培训,完善多语种标识等设施,推动市场国际化升级,致力于为首都文化中心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潘家园的文化影响力在国内外不断拓展延伸。
2.3
潘家园的文玩多样性
走进潘家园,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文玩的大千世界,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家具、古籍字画等各类文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着惊喜与发现。
民间工艺品在这里琳琅满目,它们涵盖了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特色工艺。比如有来自北方的精美剪纸作品,艺人仅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图案;还有南方的刺绣工艺品,细腻的针法、绚丽的丝线,绣出的山水、花鸟仿佛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各种手工编织的物件也不少,竹编的篮子、草编的饰品,既实用又充满艺术感。这些民间工艺品承载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匠心,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结晶。
仿古家具也是潘家园的一大特色品类。从古朴大气的明清风格桌椅,到精致典雅的屏风、花架,它们或是采用传统的榫卯工艺打造,或是有着精美的雕花装饰,材质上既有红木、檀木等珍贵木材展现出的奢华质感,也有普通木材打造出的简约韵味,满足着不同收藏者和消费者对于仿古家具的喜好与需求。这些仿古家具不仅可供使用、欣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体现。
古籍字画更是让众多文人墨客、收藏大家流连忘返。在这里,能找到各个朝代、不同版本的古籍善本,那些泛黄的纸张、古朴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有的古籍可能是早已失传的孤本,或是有着名人批注、钤印的珍贵版本,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字画方面,从古代大家的真迹到近现代名家的墨宝,应有尽有。可能一幅看似不起眼的画作,就是某个民间画家留下的独特艺术表达,又或是哪位书法大家早年的练笔之作,蕴含着别样的艺术魅力,引得人们驻足品鉴、探究其背后的故事。
除此之外,潘家园还有各种各样的古玩杂项。像文房四宝,精致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让书法爱好者爱不释手;古钱币、旧邮票等小物件,虽看似普通,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信息;还有那些造型各异的陶瓷摆件、玉石挂件等等,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韵味和故事。
无论是专业的收藏家,还是普通的文玩爱好者,在潘家园这个文玩汇聚地,都能找到契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宝贝,感受到文玩艺术所带来的独特吸引力,沉浸在这充满文化韵味的氛围之中。
3
北京人的文玩情结之源
3.1
历史文化传承影响
北京,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宛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孕育出了人们对文玩的深厚热爱。这份热爱,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现代人与古老的历史紧密相连,其背后有着诸多历史因素的传承。
追根溯源,文玩最初起源于古时读书人的书房生活。在那个笔墨纸砚相伴的年代,文人墨客们在伏案书写、研读经典之余,会随手拿起书桌上的一些文具摩挲把玩,以此来调节体力和思绪。久而久之,这种不经意的举动竟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消遣方式,备受文人雅士推崇。历经数代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与钻研,文玩的种类日益丰富,从最初简单的文具,逐渐扩展到金石玉器、竹木牙角等各类器物,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品中一道别具韵味的风景。像宋代的米芾,痴迷于赏石,不仅赏玩、绘画、作诗以颂石,还自创相石四法,为后世的文玩发展增添了别样色彩。
到了满清时期,文玩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尤其是在八旗子弟的引领下,文玩的范围进一步拓展,“文”的意味虽渐渐淡化,但“玩”的乐趣却愈发凸显。当时的八旗子弟们生活优渥、闲暇颇多,他们热衷于各种玩物,诸如走马放鹰、养鸟、养狗、养猫、赏花、养鱼、玩虫儿等等,使得文玩在民间也广泛流行开来。贝勒爷手中常念叨的“扳指、核桃、笼中鸟”这三样宝,更是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标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纷纷效仿,将文玩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可以说,北京这座城市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古老的文化传承如涓涓细流,不断滋养着文玩艺术的发展,让文玩成为了北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与韵味,也为后世北京人对文玩的热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生活与社交中的体现
在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交礼仪中,文玩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供人赏玩的物件,更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寄托,从那些常见的文玩使用场景中,便能深切感受到其所蕴含的独特韵味。
扳指,原本作为古代的一种马术用品,用于保护士兵拉弓弦的手指,可随着时代变迁,在清朝时期,它逐渐演变成了身份的象征,广泛应用于宫廷和民间,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走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时常能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老北京人,手上佩戴着扳指,与邻里街坊闲聊着往昔的故事。那一枚枚扳指,或是由玛瑙、翡翠等珍贵材质制成,或是雕刻着精美的诗词、字画,彰显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同时也成为人们社交场合中互相打量、交流的一个重要元素,传递着一种含蓄而又独特的社交信息。
文玩核桃,也是老北京人生活中的常见之物,有着“京城一绝”的美誉。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品种繁多,像狮子头、虎头、官帽等,每种都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闲暇时光,在胡同的核桃摊前,总能看到不少老北京人驻足观赏,精心挑选着自己心仪的那一对核桃。他们将核桃握在手中,反复揉搓,核桃相互碰撞发出的“嘎啦嘎啦”声响,仿佛是一曲独特的生活乐章。这小小的核桃,不仅可以在把玩过程中挤压按摩手上的穴位,活络经脉,起到健身的作用,还成为老北京人之间交流把玩心得、分享生活乐趣的重要媒介,让彼此的情谊在这一揉一搓中愈发深厚。
鸟笼,作为传统的观赏鸟类器具,更是老北京人生活情趣的体现。清朝时期,鸟笼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种精美的工艺品。老北京人喜欢提着制作精美的鸟笼,穿梭于胡同之间,或是将鸟笼挂在胡同口的墙上,让鸟儿的歌声为宁静的胡同增添几分生机与活力。养鸟、遛鸟,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不同种类的鸟、档次各异的鸟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人的身份与品味。茶馆里,常能看到一群养鸟爱好者聚在一起,听着鸟儿悦耳的叫声,一边品茶,一边交流养鸟的经验和趣事,鸟笼和鸟儿便成了他们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有鼻烟壶,这一盛放鼻烟的容器,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而北京的鼻烟壶制作技艺在清朝更是登峰造极。老北京人会将鼻烟壶放在口袋中,或是摆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作为独特装饰。鼻烟壶的材质多样,有料器的,也有名贵的玉、水晶、玛瑙、翡翠制成的,其内壁往往绘有精美的书法、山水、花鸟、仕女或历史故事等内容,堪称艺术品。人们在相互欣赏、品鉴鼻烟壶的过程中,交流着文化与艺术的感悟,增进着彼此的情感联系。
这些文玩,就像一把把文化的钥匙,打开了老北京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社交大门,承载着他们的情感、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成为北京独特文化魅力的生动展现。
3.3
精神与实用价值追求
文玩对于北京人而言,有着超越物质层面的深刻意义,既满足了他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又因其部分具备的实用价值而备受青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精神追求方面来看,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这里的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认同感。文玩,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艺术审美以及人文情怀。每一件文玩背后,或许都有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传承或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把玩它们,就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例如,一件古旧的瓷器文玩,那精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无不展现着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让人在欣赏把玩之际,沉浸于往昔岁月的文化氛围之中,从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满足,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满足内心深处对文化传承与归属感的追求。
同时,不少文玩还具有实实在在的实用价值,这也是它们深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文玩核桃为例,其表面有着诸多突起的棱角,在手中把玩时,能够反复挤压按摩手上的穴位,起到活络经脉的作用,有助于加快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对长期坐办公室的现代人来说,还能预防不少职业病,可谓是健身益智的好帮手。再如绿松石,它不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文玩饰品,还是藏药的重要配方,对肝病、眼疾等有一定的疗效,工人加工绿松石时不小心弄破手,敷上绿松石粉末还可起到止血的作用。此外,像葫芦,因其谐音“福禄”,被人们视为吉祥物,有着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等美好寓意,有的葫芦还被放置在特定位置用于吸取病气、晦气,以保平安、提升运势。
正是这种精神与实用价值的双重属性,使得文玩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成为他们传承文化、丰富生活、修身养性的重要依托,也让文玩文化得以在岁月长河中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4
琉璃厂与潘家园中的传承故事
4.1
收藏家的坚守与传承
在北京的文化版图上,琉璃厂与潘家园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收藏家们在此坚守,续写着传统艺术传承的篇章。
琉璃厂,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圣地,见证了无数收藏家与文玩之间的不解之缘。张伯驹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 30 岁时在琉璃厂偶遇康熙御笔“丛碧山房”匾额,因喜爱“丛碧”二字而买下,自此踏上古字画收藏之路,最终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他一生醉心于书画鉴藏,只要看准的古董从不还价,为了不让国宝流入外国,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先后收藏了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三国陆机《平复帖》等诸多举世无双的国宝,并将它们捐赠给国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冒广生,这位蒙古族的收藏家,早年在琉璃厂附近任教,得琉璃厂之便,开始搜集整理家族文献文物。此后只要有机会到京,总会流连于厂肆,搜寻与冒氏祖辈或淮扬乡贤相关的字画史料。他的藏品众多,且不乏极具艺术价值的重要乡邦文献,去世后,其 900 多件藏品悉数捐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中 67 幅明清字画大多得之于琉璃厂,让这些承载着传统艺术的文玩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而在潘家园,同样有收藏家们的身影活跃着。潘家园旧货市场内经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商户众多,那些国家级非遗作品,如聚元号弓箭,有着近 300 年历史,是现存唯一完整保存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弓箭铺,其制作的弓箭力道精准、装饰画工细腻,吸引了不少收藏家关注。像杨福喜作为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着弓箭亮相潘家园的非遗展会,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一传统技艺的结晶,也让传统弓箭制作艺术在收藏与展示中得以传承。
收藏家们在琉璃厂和潘家园的各个角落寻觅着,他们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的鉴赏知识,从众多的文玩艺术品中甄别出有价值的宝贝。他们不仅仅是将这些文玩收入囊中,更是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通过著书立说、举办展览、捐赠等方式,让传统艺术被更多人知晓、重视,使得这些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艺术瑰宝,能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着北京这座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琉璃厂和潘家园成为传统艺术传承路上的重要驿站。
4.2
市民的参与和延续
在北京,琉璃厂和潘家园早已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闲暇时光传承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
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琉璃厂的街道上总会有不少市民穿梭其中。有的市民会走进街边的书店,去淘那些有着年代感的旧书,或许是一本古籍善本,又或许是早已绝版的文学佳作,在翻阅找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让这些旧书所承载的文化得以继续流传。还有的市民喜欢驻足在字画店前,欣赏那些风格各异的书画作品,与店主或是其他爱好者交流品鉴心得,让书画艺术在民间的探讨中愈发鲜活。
而潘家园更是市民们热衷的去处。清晨时分,就有市民提着鸟笼,哼着小曲儿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先将鸟笼挂在合适的位置,让鸟儿欢快地啼叫,然后便开始慢悠悠地逛起来。在这里,市民们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像精美的剪纸作品,那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图案,展现着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还有刺绣工艺品,细腻的针法绣出的山水花鸟仿佛有了生命力一般,让人赞叹不已。市民们一边欣赏,一边和摊主聊聊这些工艺品背后的地域文化、制作工艺,把对传统艺术的喜爱融入到日常的交流中。
到了午后,市场里更是热闹非凡,有全家老小一起出动的,小孩子好奇地看着那些古旧的物件,缠着长辈问东问西,长辈们则耐心地讲解着,在这样的互动中,传统艺术的种子便在下一代心中种下。还有不少年轻人,在各个摊位前仔细寻找着自己心仪的文玩,或是一枚别致的古钱币,或是一方小巧的印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传统艺术的传承中来,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依然能焕发出光彩。
无论是琉璃厂的文雅书香,还是潘家园的民俗风情,都吸引着普通市民们不断地走进它们,在逛、赏、聊、购的过程中,让传统艺术在民间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成为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也让这份对文玩文化的热爱得以长久地延续下去。
4.3
借助新平台的传承发展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琉璃厂和潘家园也紧跟潮流,借助电商平台、直播等新形式,让文玩及背后的传统艺术突破了时空限制,走向更广泛的群体,开启了新时代的传承之路。
琉璃厂的许多老字号店铺纷纷“触网”,将店内那些精美的书画、古朴的文玩等搬到了电商平台上。比如荣宝斋,不仅在线下以其高品质的书画作品和闻名中外的木版水印画技术吸引顾客,在线上也开设了官方店铺,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示、详细的文字介绍,让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书画爱好者都能了解到荣宝斋的独特魅力,欣赏并购买到心仪的作品,使得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得更远。还有一得阁,将有着近 150 年历史的墨汁产品推向线上市场,让更多书法爱好者能便捷地购买到这具有古墨特点的墨汁,同时也借助网络平台宣传了传统的制墨工艺。
潘家园更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焕发出新活力。像微拍堂这样专注于文玩艺术品线上竞拍的平台,打造出了“线上潘家园”,汇聚了紫砂陶瓷、书画篆刻、工艺作品等七大品类文玩艺术品,涵盖几乎所有收藏类别。在这里,玩家们无需实地走访,就能在线上尽享鉴宝捡漏之乐,还能通过直播听鉴宝专家讲述文玩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仿佛置身于线下的潘家园市场一般。而且,潘家园电商直播基地的运营,解决了业内人员直播技能欠缺、大平台进入门槛高、流量引入难度大等诸多痛点,为众多传统文玩艺术品商家进入直播领域赋能,带动整个行业在直播领域转型升级,形成了“线下珠宝文玩市场 + 线上直播基地”的艺术品商业运营新模式。
此外,潘家园还通过举办各类线上活动,进一步扩大传统艺术的影响力。例如线上的古旧书博览会、非遗文化节等,让更多人能在网络上欣赏到珍贵的古籍善本、领略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借助这些新平台,琉璃厂和潘家园的传统艺术不再局限于北京本地,而是跨越千山万水,走进了千家万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喜爱,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