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东周列国历史中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尤其是他与楚平王的恩怨,历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故事源自楚平王冤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致使伍子胥一夜之间从青年英俊变得头发花白,逃往吴国,经历了艰难险阻。历史上常称他忠诚义胆,但鲜有人提及,他实际上也有着引外族之兵覆灭母国的行为,这在任何角度来看都不无争议。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楚国的重要大臣,又是太子熊建的亲信。按理说,如果太子即位,伍奢作为其亲信,必然有极高的官职,参与国政。然而,楚平王却因好色之心,竟抢走了太子建的未婚妻,这在封建社会虽然不算新鲜事,但在君主身上显得尤为荒唐。这一行为不仅羞辱了太子建,还使得他险些丧命。为了阻止楚国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忠诚的伍奢曾试图劝谏楚平王,但无奈被权臣费无忌利用,最终楚平王下令将他及其家族三人一同除掉。
在生死关头,伍奢深知自己的命运已定,于是对楚平王讲述了两个儿子的不同性格,特别提到伍子胥坚韧且果断,必定不会听从劝诱。尽管楚平王没有派兵追捕,但却派遣使者试图用计引诱伍子胥回国,不料却令伍尚束手就擒,而伍子胥则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逃脱。就这样,伍家几乎全族被灭,只剩下伍子胥这一枝独苗,而太子建最终也未能逃脱死亡,死于流亡生涯。
此时,楚国在历代王主的治理下逐渐强盛,国力与晋国并驾齐驱,然而一代君主的私欲与荒唐,最终葬送了这大好局面。
在逃亡的过程中,伍子胥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历尽艰险终于投奔吴国。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胆略,他为吴国公子阖闾出谋划策,策划刺杀了前任吴王僚,这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鱼肠剑”事件。随后的战略合作也让伍子胥和兵法大师孙武一同成为吴王的左右手,数度征战,最终在前506年与孙武一同带领吴军大举伐楚,五战五胜,竟然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此时,楚平王早已去世,楚昭王在面对吴军的进攻时显得手足无措,最后只得在忠臣申包胥的帮助下,向秦国求援,才得以驱逐吴军,保住了楚国的命脉。
然而,伍子胥此时并未得到满足。他等了数十年,终于等到为家族复仇的机会,进入郢都后,毫不留情地破坏了楚平王的陵墓,取出尸体,用铁鞭狠狠抽打,宣泄心中的冤屈与愤怒。这一刻,他的复仇心情也随之得到了释放:对于伍子胥而言,快意恩仇,仇不报非君子。
尽管伍子胥在吴国的军队占领郢都期间,作威作福,并且对于楚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奇怪的是,楚国史书并未将他定义为“楚奸”。即便是与伍子胥有交情的申包胥,也只是用对话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誓言恢复楚国,并未批评伍子胥的行为。楚昭王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逃亡和动荡,并最终恢复了楚国的国土,但他也没有发布诏令来将伍子胥定为叛国者。这不仅仅是一场吴楚之间的敌对与斗争,更反映了当时国家与家族之间复杂的关系。
另一个深刻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东周列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并未完全固化,封建思想也未完全渗透到每一个百姓的心中。在这个时代,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地位相对较为平等,国家的体制还没有像后来的王朝那样严格。普通百姓依旧可以与贵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讨论国家大事,正因如此,《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才能敢直言国君目光短浅,百姓的声音也能在这个时期得到一定的尊重和回应。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百姓忠诚于国君,但他们并不视国君为“神”。一个有良知的大臣如伍子胥,为了家族复仇而投奔吴国,最终为家族复仇,反而是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当时,父死而子报仇绝非什么不可容忍的事,反而是符合道义的行为。而伍子胥与楚平王之间的恩怨,更像是私人仇怨,而非单纯的国家仇恨。他的复仇行为,更多的是对父亲和家族的忠诚,而非对楚国王室的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