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字宁宇,出生于陕西榆林,是南明永历政权的抗清名将。李定国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然而,命运却在他少年时发生了巨变。公元1630年,张献忠发动陕北的饥民起义,并将李定国收养为义子,改姓张,从此,李定国便与张献忠一同辗转南北,参与了多次战斗,锤炼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成年后,李定国因其卓越的战斗能力,深得张献忠的宠爱,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张献忠死后,李定国顺应局势,投靠了南明政权。
在1652年初,李定国精心准备后,带领八万大军进军湖南,先后占领了沅州和靖州,并迅速攻克广西桂林,成功击败清军,迫使清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的军队大胜,不仅稳定了南明的局势,还让他声名鹊起。七月初,李定国占领桂林,随后迅速攻占柳州、衡州等地,步步紧逼长沙。清廷闻讯大为震惊,急忙增派十万大军援助。为了避开清军的锋芒,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此时,清军主帅尼堪率军紧追不舍。李定国巧妙设伏,将清军围困在四面八方,发动猛攻,最终大获全胜。尼堪阵亡,清军全军覆没,李定国凭借桂林和衡阳的两次大捷,成功为南明的抗清事业开辟了新局面。
桂林与衡州两次大捷,使得清廷深感震动,李定国的名字成为了让人心惊胆跳的代名词。甚至一度传出清廷考虑放弃西南各省,试图与李定国达成和解的消息。然而,北路军的主将刘文秀轻敌,导致在1652年十月,刘文秀在保宁遭到吴三桂的重创,副将王复臣牺牲。此事让孙可望十分恼火,他不仅削掉了刘文秀的爵位,还拆散了其部队,导致大西军内部出现了分裂。看到李定国功绩卓著,孙可望心生嫉恨。为了避免内部分裂,李定国决定暂时离开湖南,前往广西全州。公元1653年2月,清军得知孙、李之间的矛盾后,派贝勒屯齐再次进入湖南,与追击李定国的“驾前军”在宝庆发生激战。“驾前军”因轻敌被清军重创,孙可望急忙撤退,衡州、武岗、靖州、辰州、沅州、黎平等地相继沦陷,战死的百姓数以百万计,李定国的精锐部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清平南王尚可喜派出舟师夺取了梧州和桂林,李定国及大西军曾经取得的胜利,因孙可望的内斗而彻底失去了。
感到自己力量不足以恢复广东的局势后,李定国决定主动致书郑成功,邀请他共同攻打广州。然而,由于联络不便,郑成功错过了时机,李定国与郑成功的首次联合行动未能如愿。李定国在广东的战斗以失败告终,而在广西的战事也并未取得显著进展。七月十三日,李定国率两万兵力进攻桂林,围攻七日未果,最终不得不撤回柳州。然而,孙可望仍然不放过李定国,派冯双礼偷袭柳州。李定国早有准备,将伏兵藏于江口的芦苇中。当冯双礼攻来时,李定国迅速出击,冯双礼不得不撤退,最终投水自尽。李定国并未下令杀害他,而是劝导他从此投降。冯双礼因此投向李定国一方。
公元1654年初,南明的鲁王政权张名振带领海舰直抵长江,郑成功也派兵攻打崇明,清廷沿海地区局势告急。此时,李定国决定再次东征,三月,他带领数万农民军和十三匹战象,连破廉州、雷州,并占领了罗定、新兴、石成、电白等地。五月,李定国继续进攻高州,清军守将张月举投降。六月,他又进攻梧州,尽管未能取胜,但广东和广西的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抗清斗争迅速蔓延。李定国开始筹划与郑成功联合攻占广州,进而平定整个广南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全国。为了鼓舞士气,他题写了“一匡天下”的字样,自比古人管仲复出,但却因为骄傲轻敌,最终在新会遭遇惨败。这场败战直接导致了李定国的事业破灭,当李定国撤退到南宁时,仅剩下六千余人,从此他在两粤的抗清事业也宣告失败。
李定国终其一生忠诚于明朝,在临终时,他仍叮嘱儿子及部下:“宁可死于荒郊野外,也绝不投降。”李定国去世后,他的部下有数千人拒绝投降,仍聚集在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人民也将李定国视为神明,每年春节,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敬拜他在后山所建的“汉王庙”,以此来表达对这位伟大抗清将领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