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中,想要官职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是世袭罔替,意即如果你的家族中有祖辈曾经担任过官职,那么后代便能享受到相应的恩赐。第二条途径是科举考试,这对许多寒门学子而言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仅仅考中举人,所获得的待遇也十分丰厚。最后一种是捐官,即有钱人通过金钱购买官职,但往往得到的仅是虚名而已。然而,在清朝时期,有个特殊的人物打破了这一常规,他就是李卫,他通过这样的捐官方式最终成了封疆大吏。
李卫的背景相当独特,其父亲是一位十分富有的商人,本希望他通过认真学习而取得功名,然而李卫却是大字不识,科举之路毫无希望。无奈之下,父亲便为他买了一个监生的名号。之后在职位分配时,李卫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专责监督钱粮的收缴。尽管字不能识,但李卫在工作上的尽职尽责非常显著。
在一次收缴钱粮中,一位亲王对李卫提出要求,每收一千两便多收十两作为库平银。但出乎意料的是,李卫对此坚决拒绝。这位王爷对李卫更是厉声呵斥,表示这个银子不可不收,实际上这些钱显然是黑钱。不满这种粗暴的要求,李卫在收到银子后,特意在其上贴上“某某亲王的盈余”字样,告知外界这是王爷的灰色收入。这个亲王见李卫不是好惹的角色,最终决定不再追究此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卫的清白和正直令其获得了雍正皇帝的青睐,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负责整顿江南地区混乱的盐政。在上任后,他果断开展改革,之前的盐业主要由政府包揽,很多官员在其中暗中操作,导致盐的供应不足,百姓无法买到盐。而李卫采取了招商行盐、降价供销以及追补盐课等多项措施,结果当年云南的盐课增加了三万两银子,这令雍正皇帝非常高兴。
李卫因此被提升为浙江总督,成为一个省的最高官员,负责管理该地区的盐政。在此期间,他不仅打击了当时的大盐贩沈氏,还发现了当地盗贼猖獗的根源。由于地广人稀,很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唯有铤而走险。面对这个问题,李卫采取了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和大力支持当地盐产业等措施,慢慢地,人民的生活逐渐稳定,李卫在雍正帝的时期实现了政绩显著。
历史对李卫的记载显示,他是个颇为注重排场的人,每当他抵达新任地时,总要穿上华丽的绣衣、吸引民众驻足观望。然而,李卫心中明白背后有位强大的支持者——雍正皇帝,因此一直未尝收敛。但当乾隆时期来临时,李卫未能得到重用,依旧在浙江总督的岗位上任职,直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