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自211年十月受邀进入四川,经过长达一年零两个月的准备,终于在212年12月翻脸发动进攻,攻击刘璋,并于214年4月顺利夺取成都,成功完成西川之战的目标。整个过程历时两年零五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准备,作战阶段也持续了超过一年。这一年零三个月的作战过程中,几乎有一年的时间都花在了雒城的攻防上。
从刘备的战略来看,整体而言,他的进军可谓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遇强有力的阻力,除了在攻打雒城时,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而且,雒城的坚守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在庞统阵亡之后。既然刘备的军队如此强大,为什么会在雒城遭遇如此大的困难呢?
刘备的进军势如破竹
在212年12月,刘备和刘璋彻底撕破了脸皮,起兵反击,随后的进攻也一度打得如火如荼,几乎一举摧毁了刘璋的防线。
1. 轻松控制白水军
刘备起兵前,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声称要回荆州,安排杨怀、高沛等人送行。随即,他以他们不通文书为罪,直接将两人处决。接着,刘备派黄忠、卓膺带领部队南下,而他自己则率军北上白水关。很快,刘备控制了白水军的家属,作为人质,并迅速吞并了这支军队。无需开战,刘备便顺利消除了后顾之忧。
2. 击败刘璋的将领,迅速夺取涪城
刘备的进军主要经过三个关键地点:涪城、绵竹和雒城。刘璋一得知刘备翻脸,立即派遣冷苞、张任和邓贤等人驻守涪城。然而,刘备的军队行动神速,且刘璋军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刘备迅速击败了敌军,顺利夺取了涪城。
3. 不战而得绵竹
涪城失守后,刘璋的将领们退守绵竹,试图依托该地再次抵抗刘备。这次,刘璋派出了李严和费观等人守卫绵竹。然而,这两位将领早有投降刘备的意图,刘备军一到,他们便主动投降,绵竹也因此轻松被刘备军占领。
依照这样的进展,刘备接近成都,似乎只需再稍加努力即可。然而,这一切的顺利并非完全归功于刘备军的强大,而是因为刘备利用了战略上的“红利”。
渐失的“红利”
刘备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兵力的优势,而是得益于他在入川后的策略性“红利”。
1. 袭击带来的红利
刘备突然反叛,刘璋并未提前做好防备。刘备乘机迅速占领白水军,将杨怀和高沛迅速除掉,之后又轻易击败了刘璋的部队。由于西川军未作准备,刘备迅速获得了许多战术上的优势。
2. 长期准备带来的红利
刘备在入川前,花了一年时间进行准备,期间通过挥金如土、广收人心的方式,赢得了许多人心。这种人心的归附,使得刘备在起兵后能迅速得到许多原西川的将领投降,进一步加快了他的征服进程。
然而,这些“红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刘备的迅速进军,虽然一度势如破竹,但他所依赖的优势却开始逐渐减弱。当进攻雒城时,刘备已失去了这些便利条件。
雒城的坚守
雒城的防守虽然兵力不多,但其地理位置和坚固的防御设施,使得刘备的军队不得不付出极大的代价。
1. 地理优势
雒城依山傍水,天生具有险要的地理优势。北侧是涪水,南边则是山地,地形相当适合防守。城墙高大坚固,墙体宽达8.7米,防御设施完善。
2. 丰富的物资储备
雒城曾是刘焉治所,留下了丰富的物资储备,使得雒城成为一个难以攻破的坚固堡垒。
3. 顽强的守军
雒城的守军虽然并非精锐,但他们的忠诚度极高。刘璋的儿子刘循亲自指挥,此外,诸如张任、冷苞和邓贤等人虽然曾在其他战役中失败,但他们始终没有投降,依然坚守在雒城。
雒城攻防的困境
刘备如果不能攻破雒城,就无法继续南下。虽然他有绕过雒城的可能,但其可行性极低。金牛道通行不便,东路和西路虽有替代路线,但都存在极大的困难,尤其是西路要翻越海拔3000米的山脉,这对大军而言几乎不可能。
因此,刘备最终决定集中力量攻打雒城,尽管他的军队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了多个问题。
刘备军的弱点暴露
随着进攻雒城的困难,刘备军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
1. 兵力不足
刘备军起兵之初,兵力仅有不到1万。即便吞并了白水军,最终的兵力也仅有2、3万。面对坚固的雒城,这样的兵力明显不足。
2. 补给困难
刘备虽然占领了一些地区,但西川北部的农业并不发达,物资匮乏。此外,刘备失去了刘璋的补给支持,补给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3. 人心不稳
虽然刘备收买了许多人心,但许多军队并不完全忠于他,尤其是那些原本属于刘璋的部队。在困境中,这些人的忠诚度变得不稳定。
巨大损失与艰难突破
刘备的攻城之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在庞统阵亡后,整个军队的士气受到了重创。东吴的吕岱曾汇报刘备军的惨状,认为刘备无力攻下雒城,甚至可能因此丧失整个西川。
然而,刘备绝不轻言放弃,他从荆州调来了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人,成功逆转了局势。诸葛亮等人迅速突破了刘璋的防线,给刘备军带来了新的机遇。最终,刘备在艰难的战斗后,成功攻破了雒城,并迅速推进至成都。
虽然雒城的守军并不强大,但由于其顽强的防守,使得刘备的计划几乎在此处陷入困境。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少数的顽固分子,也能在战争中造成巨大的威胁。幸运的是,刘备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并顺利完成了西川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