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权力更迭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中,朝代更替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开国皇帝的上位方式无非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通过起义,二是通过篡位。起义多因前朝政治腐败,百姓在生活无以为继的绝境中奋起反抗;而篡位则常常是权臣为了个人野心强迫现任皇帝让位。历史上篡位的例子不在少数,如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和唐太祖李渊等。但令人费解的是,司马氏的篡位却成了后世一直无法释怀的痛点,饱受诟病,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曹魏篡位之下的民生安稳
以被司马炎篡夺政权的曹魏为例,魏文帝曹丕的上位之路同样并非光彩。他所做的事情是强逼汉献帝退位,禅位于自己。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汉灵帝的奢靡无度和腐败不堪,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而贩卖官职,导致民众生活困苦,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动荡不安,各地英雄豪杰纷纷割据一方,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虽然曹操以挟天子来令诸侯的手段而遭后人非议,但他镇压了黄巾起义,讨伐了董卓,基本上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整肃了豪强的势力,使得人民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因此被称作“奸雄”。尽管他没有直接称帝,但他的统治为其子曹丕的称帝奠定了坚实基础。曹丕虽然是篡位者,但他的在位期间,平定了外敌,恢复了西域的控制,确实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之后魏明帝、魏齐帝、魏高贵乡公以及魏元帝虽然缺乏突出的政绩,却至少保持了大局的稳定,没有犯下严重错误。
司马氏篡位引发的灾难
与曹丕类似,司马炎的篡位也是在权力积累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家族的权势主要源自祖父司马懿的奋斗。司马懿去世后,权力交给他的儿子司马昭。尽管司马昭弑君,但他仍旧不愿意背负篡位者的骂名,因此选择扶持另外一位傀儡皇帝曹奂。待到他去世后,司马炎便毫无顾忌地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于自己。
在司马炎刚刚继位之初,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革新,致力于振兴经济,整个社会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可当他灭掉东吴后,便开始逐渐堕落,个人的私欲日益膨胀,甚至立了个智力低下的皇帝。结果,权臣干预政事不断,随之而来的是八王之乱的爆发,同时外族也乘机侵入,造成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百姓饱受摧残,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让整个国家的力量遭受了重创,经济发展几乎倒退。
总结
综合来看,后世对于司马氏的耿耿于怀,并非单纯源于他们的篡位行为,而更在于他们掌权后所表现出的无责任态度。司马炎为了一己私利,毫不顾及百姓疾苦,结果所造成的灾难非同小可。更何况,其他篡位的皇帝往往皆有其背后的“正当”理由,诸如前朝的皇帝昏庸无能民生困苦,他们所做的是以清除贪腐以维护正义。而司马炎篡位之时,正值天下太平,他却选择了弑君篡位,这一行为不可否认是受到儒学思想的强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