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对北宋历史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对“金匮之盟”一定不陌生。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是,杜太后在临终前曾表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主要是因为后周的君主年幼,国家显得不稳定。杜太后提到,“政权掌握在柴氏手中,幼子主政,社稷人心并不向附,因此局势方显动荡。若周有一位能干的皇帝,事情又岂会发展至此呢?”这样的看法无疑为赵匡胤的合法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杜太后还认为在赵匡胤去世之后,应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聆听了杜太后的遗言,而旁边的赵普则认真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藏入了金匮之中,随后赵匡胤“命那些谨慎细心的宫人小心保管”,以确保秘密不被泄露。待到赵匡胤去世,赵光义顺利继位。正史普遍认为这一换位是合乎情理和合法的,但是,后世对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始终没有停止质疑。
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金匮之盟”吗?实际上,关于这一盟誓的说法可谓各有不同:一种称之为独传约,即“昭宪太后在不适之际,命令太祖将皇位传给太宗”;而另一种是三传约,即“有人提及昭宪太后及太祖的本意,旨在希望太宗能够传位于廷美,而廷美再传位于德昭。”如果按照这种三传约的说法来推演赵匡胤去世后的皇位继承次序,应该是赵光义、弟弟赵廷美,再到他的儿子赵德昭。这样一来,假如赵光义去世后,皇位就不能单纯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需传给弟弟或侄子。
从逻辑上看,赵光义即便已然继位,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提“金匮之盟”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金匮之盟独传说是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六年时期公布的,而在那个时候,赵德昭、赵德芳早已去世,这个细节非常引人深思。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再次出现,他就是“金匮之盟”的见证者赵普。由于他数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加之与赵光义心腹卢多逊的关系不睦,在赵光义即位之后,赵普被迅速罢免,仅获封“太子太保”的虚职,淹没在权力的浪潮中。
在随后的时间里,赵普在家闲居,静观时局,总在等待时机。终于到了太平兴国六年,有人密奏赵廷美企图谋反,赵普知道这是自己翻身的绝佳机会。当晚,他在朝退后,急忙奏告赵匡胤,把当年“金匮之盟”的全过程都详细地呈上。
赵光义在审阅这份盟约后,立刻感到了一阵懊悔,“人无完人,朕不待五十,自已的过失已然有四十九年之久!”接下去,赵光义向赵普抛出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即自己去世后皇位的传承问题。赵普非常敏锐地掌握了他的心思,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太祖曾有误,陛下岂能再犯?”
赵普的这一回答让赵光义感到非常满意,接下来的事情的发展也顺理成章。赵廷美的谋反案件很快被揭发,卢多逊亦因此被牵连而丧命,赵普则成功地恢复了自己的相权。此时的赵光义,不仅解决了“三传约”的困扰,也顺利实现了皇位的单传,确保了权力的稳定。
一些专家直言不讳地认为,“金匮之盟”的确存在,只不过是在隐藏着的三传约之中。赵普作为关键人物,他深知这一切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也是他后半生唯一的底牌。因此,他仅在赵光义巩固权力之后,才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