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诚龙
在清朝时期,社会普遍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在那个时代,任何一个人若是热爱读书,几乎都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与尊敬。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位因过于痴迷于读书的人,竟然因这一爱好而遭到康熙皇帝的降职处罚。
这位“倒霉”的人物,名叫朱彝尊,他是清朝时期的顶尖学者之一。朱彝尊生于浙江嘉兴,出生于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一生几乎都沉浸在书海之中,书籍成了他生命中的最爱。每当有新书出现,他便会尽一切努力去获得并细细研读。康熙十七年,年近五十的朱彝尊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因此被当时的宰相冯溥称为奇才,一举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最终步入仕途。康熙二十二年,他进入了南书房,成为了康熙皇帝的“行走”。在景山东侧,康熙还特别为他安排了一座“专家楼”,可见皇帝对这位学者的重视。
尽管朱彝尊学识渊博,读书成癖,但当他踏入皇宫后,仍然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皇帝是否喜爱读书不详,但宫中藏书的丰富程度显然让朱彝尊如获至宝。看到那些珍贵的书籍,他不禁心花怒放,忍不住沉浸其中。
朱彝尊有着出色的记忆力,能够过目成诵,然而,他不仅仅满足于记忆这些书籍,他更希望能够拥有并展示它们。作为一个品行高洁的人,他当然不愿意偷窃这些书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抄写。利用自己在南书房的工作机会,朱彝尊带了一位书法非常出色的王纶作为助手,进入了藏书丰富的地方。那时,朱彝尊正奉命编撰《嬴洲道古录》,全国各地进贡了许多珍贵的典籍,他便让王纶将这些书籍抄写下来,并带回家藏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朱彝尊所做的只是抄书,而非偷书。他抄写的是一些符合“主旋律”思想的书籍,而非禁书或反动著作。按理说,这种行为即便不被鼓励,至少不该受到严厉的打压,更不该被处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朱彝尊的这一行为竟然被有人检举,康熙皇帝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无需交给下级处理,康熙直接决定对朱彝尊进行处罚:降一级职务,并将他从南书房逐出。
当时,人们给朱彝尊的处分起了一个特有的名字:“美贬”。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容易理解,到底是指一种“美丽的贬谪”,还是“对美丽的贬谪”以及“对美好处分”的意思?有些难以捉摸。然而,和许多人因为渎职、贪污、忠诚抗辩等原因被贬谪不同,朱彝尊因抄书被降职,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面对这种处分,朱彝尊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相反,他没有眼泪、没有愁眉苦脸,而是反而因“自由”而感到欣喜。他高兴地表示自己可以“自此光阴归己有”,可以自由自在地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创作自己钟爱的诗篇。正如朱彝尊自己所说的,他从“美贬”中得到了一个“读书写作”的好机会,反而觉得这种贬职是一种光荣和愉快的经历。
朱彝尊的这一“美贬”故事还远未结束。除了这个令人称道的逸事外,他还有一个颇具雅趣的“雅赚”故事。钱遵王是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的孙子,他家中藏书极其丰富,并且编纂了《读书敏求录》,这本书记录了他所阅读的宋元六百种经典书籍。朱彝尊听闻此事后,心生向往,几次三番请求钱遵王将书籍借给他一看,但每次都遭到拒绝。于是,朱彝尊巧妙地运用他在宫中“抄书”的老本领,用金钱和礼物打动了钱遵王的家奴,安排了一场豪华的宴会,并通过这种方式“间接”获取了这些秘不示人的秘籍。
在这次宴会中,朱彝尊用重金和一件青鼠皮衣作为“贿赂”,成功策动了抄书小奴和书法手下,悄悄地将钱遵王的秘籍抄写下来。等到钱遵王酒醉归来时,才发现自己被骗,原本认为的“美好生活”变成了“掉入陷阱”,不得不叹息自己付出的代价。
朱彝尊的生平并不仅仅是一本本书籍的堆积,而是他对读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从康熙三十一年开始,他彻底辞去官职,回到故乡,专心藏书与研读。他建起了一个藏书亭,藏书量高达八万余卷。最终,朱彝尊过上了自己最渴望的生活,沉浸在书海之中,享受着读书的无穷乐趣。
古人常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人把读书看作是升官发财的工具。而朱彝尊却独树一帜,他把“黄金屋”视为一种工具,专门为的是能让自己更多地读书。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朱彝尊这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