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皇帝亲自率兵征战,许多人首先会想到明太祖、明成祖,或者后来的明武宗和明英宗。然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常被遗忘的皇帝——明朝隆武帝朱聿键。
朱聿键的祖先是明太祖的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唐王一系的封地位于河南南阳府,经过数代传承,已到了朱聿键这一代,他是唐王家族的第九代后裔。作为唐王的继承人,年轻时的朱聿键心怀壮志。他目睹了明朝政权腐败,官员勾结,百姓疾苦,尤其是官逼民反的局面。他深知朝廷内政的种种弊端,但身为亲王,他不能直接参与政事,也难以向崇祯帝提出有效的建议。
到了崇祯九年,清兵的入侵越来越严重,已经攻占了塞北,直逼北京。朝廷慌忙下令,命令各地督抚出兵救援。朱聿键也不甘心坐视不理,上疏请求带兵前往支援。可由于朝廷对藩王掌兵的忌惮,尤其是历史上曾有多位亲王起义反叛,崇祯帝对此极为敏感。明成祖朱棣就是利用这股力量,成功篡位的例子。于是,崇祯帝下令不准朱聿键亲自带兵,担心他借机争权夺位。
然而,朱聿键依旧不屈,带领千名护卫北上,志在勤王。途中,经过河南方城时,被当地巡抚杨绳武告发,朝廷紧急下令要求他立刻回返。面对命令,他只能带着护卫撤退,途中遭遇李自成的部队,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结果两名太监战死,朱聿键则成功突围,回到了南阳。这次突围的过程,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不凡胆略,也算是他第一次的“御驾亲征”。
不久后,朝廷因这件事废除了朱聿键的皇子身份,将其软禁在凤阳高墙内,这里曾是明朝宗室的监禁之地。虽然他曾是堂堂亲王,但在这座严密监狱中,却遭到看守太监的刁难。由于拒绝贿赂,朱聿键被戴上沉重的石枷,忍受非人折磨。幸运的是,他平时常练武艺,体格强壮,才得以撑过这段难熬的岁月,没有在凤阳死去。
随着崇祯自尽,弘光帝继位,然而这个朝代的命运也注定迅速崩溃。此时,流亡的朱聿键被江南的士人拥立,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意在恢复明朝的基业。隆武帝不仅拥有强烈的国家复兴之志,而且不同于其他南明的君主,他不拘泥于党派之间的争斗,一登基便宣布宽容那些曾与魏忠贤结党的人,表示只要他们愿意抗清,皆不追究过去的罪行。尤其是对于曾被视为权臣的马士英,隆武帝也采取了宽容政策,命令他率兵抗清,甚至许诺通过立功赎回罪责,这与东林党内讧的局面大为不同。
最为显著的是隆武帝下令亲自出征,痛斥清军的暴行,诏书中写道:“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朕今诛清使,旌忠臣外,誓择于八月十八日午时,朕亲统御御营中军平彝侯郑芝龙、御营左先锋定清侯郑鸿逵,统率六师,御驾亲征!”这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亲自征战的诏书。
由于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手握重兵,且心怀不轨,隆武帝最终未能亲自北伐,只能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大学士黄道周。黄道周不辱使命,虽然带领的部队全数战死,但他坚决不投降,展现了非凡的忠诚与勇气。
最终,隆武帝不幸被清军俘虏,死于绝食,表现得异常坚毅和壮烈。清朝平定天下后,隆武一朝的文书被全数销毁,连他亲征的诏书也未能保留。尽管如此,隆武帝的壮烈事迹依旧值得纪念,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悲剧英雄。
顺带一提,郑成功原名郑森,后被隆武帝赐予“郑成功”这一国姓。受隆武帝精神影响,郑成功坚持抗清,不懈奋斗,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