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兵败被擒之后,高顺选择了英勇就义,而张辽却在这危急时刻投降曹操,这一行为引发了我们对他们两人选择背后原因的深入分析。经过研究,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两人的性格差异显而易见。高顺刚毅而沉稳,性格内敛,他在关键时刻对于曹操的态度相当果断,毫不留情地将其置于了一旁,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曹操的不屑。而相较于高顺,张辽虽然同样正直,但他表现得更具灵活性,情商相对较高,处理事情也更加圆滑。历史上有人提到,张辽的本名是聂辽,他在关键时刻杀掉敌人后改名换姓,虽说关羽也改了名字,但关羽仅是在字上做了变化,而张辽则直接更改了姓氏,这一变化直至最后都未再恢复。可见,张辽的处事风格与性格特征可透过他过往的选择看出一二。
其次,两人对吕布的态度差异显著。尽管在《三国演义》中对高顺的描写不多,但从其他史料中可以看出,他对吕布极其忠诚,许多记载称他是“陷阵营”的指挥官,可以理解为是一位不畏生死的勇士。无论他内心对吕布是否存在不满,他从未表现出动摇的迹象。而张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关羽提到他时,张辽脸上显露出的羞愧之色,表明他实际上对吕布的领导十分无奈,心中对忠诚和义务的纠结使他不敢轻易离开。他清楚吕布的真实为人,对其也存有不满,想要变节却苦于缺乏理由。因此,当曹操向他招降时,他便顺势而为,顺坡下驴,史书上记载他是“感于曹公恩义”,这使得他的投降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难堪。
再来看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张辽竭力撇清与吕布的关系,甚至不惜破口大骂,这样既能彰显他的浩然之气,也暗示他为曹操投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趁此机会,关羽也为张辽求情,曹操察觉到了张辽向投降一方倾斜的可能性。相比之下,高顺默默无言,再无他人为其辩护,曹操内心烦躁,加之他与夏侯惇等人之间的恩怨,最终导致高顺选择了斩首抗争,而张辽则成为了那个投降的人。
刘备和关羽曾经劝说过张辽,因此关羽对张辽有恩。在徐州之战中,当刘关张失散时,张辽利用自己的身份劝说关羽,为了保护二嫂而选择投降曹操。这一来一去,两人都能保存性命,同时保持了节气,因此建立了恩义。当曹操在华容道遭到关羽的追击并匆匆逃走时,关羽便是因感恩而义释曹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史中,关羽并没有如演义中的那样成功堵住曹操,实际情况是,当关羽赶到时,曹操早已离去。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