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可敌国到全家被流放充军,曾花钱修建城墙的沈万三到底做了什么,惹得朱元璋如此反感?众所周知,富不过三代,那为什么沈万三的家族连两代都未能撑过呢?
沈万三,这位元末明初江浙地区的超级富豪,年轻时非常勤奋且善于经营。在继承了父亲的少量土地后,他很快便涉足了丝织、银庄等多个行业,甚至还跨足了国际贸易,逐渐积累起了巨额财富。其财富一度庞大到可以与国家的财政相比,堪称“富可敌国”。
随着明朝的建立,沈万三携全家搬到了金陵(今南京),不久后便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极为豪华的大宅,名声迅速传遍了整个金陵。为了将自己的商业版图进一步扩展,沈万三还安排儿子在金陵购置大量土地,希望以金陵为中心,逐步将其商业网络扩展至更广的范围。
在此时,刚刚建立的明朝政权还需要处理大量国家事务。朱元璋对沈万三这样的商人并未过多关注。然而,朱元璋在检查金陵城墙时发现,城墙不仅坚固性差,而且缺少砖石,存在巨大的防御隐患。这让他想起了洪都大战时,朱文亮的城墙被敌军轻易突破,险些因此丧失战争胜利。于是,朱元璋下令重修金陵城墙。但由于明朝初期财政吃紧,修城墙的工程并没有顺利推进,修建工作到一半便停了下来,整个工程停滞不前。
就在朱元璋头疼如何继续修建城墙时,沈万三主动找到了他,提出愿意免费帮助修建城墙。虽然沈万三的动机不明,但此举显然是对国家有利的,于是朱元璋答应了他的提议,并约定双方竞争看谁能更早完成城墙修复工作。沈万三不仅提前三天完成了修建任务,而且质量也远胜于朝廷修建的部分。换句话说,朱元璋输了。许多人以为朱元璋会因此找沈万三的麻烦,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因此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包括赫赫有名的沐英和蓝玉。
在常理看来,沈万三为朱元璋做了大好事,又极其富有,他的家族本应因此繁荣昌盛。但沈万三并不满足,他再次找到朱元璋,表示愿意为明朝的百万大军提供军费。朱元璋感兴趣地问他:“我有百万明军,你能给多少?”沈万三自信地回答:“每军一两黄金。”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像之前那样欣然同意,而是冷冷拒绝了沈万三的请求。此事成为了沈万三不幸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他被朱元璋视为潜在威胁,心生必除之意。
作为商人的沈万三想通过大量金钱的投入赢得皇帝的青睐,既希望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希望与更多的权贵建立联系。然而,朱元璋却并未如他所愿,反而认为沈万三已突破了底线,试图通过资本的力量与传统的政治体系对抗。朱元璋意识到,如果继续纵容沈万三,他会形成一股新的势力,可能对朝廷的统治构成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沈万三并非一直都是朱元璋的支持者。早在元朝末期,沈万三便是张士诚阵营的一员,积极资助张士诚抗击朱元璋的进攻。甚至在张士诚的苏州防线被攻破时,沈万三也曾资助张士诚,帮助他坚持了八个多月,使朱元璋陷入进退维谷。但随着局势发生变化,沈万三开始改变立场,逐渐与朱元璋建立联系,帮助他策划攻克张士诚,最终帮助朱元璋胜利。因此,尽管沈万三曾是朱元璋的敌人,但在关键时刻转向支持他,得以免于遭到追究。
然而,尽管沈万三最终与朱元璋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他的雄心未曾收敛。修城墙尚且可以容忍,但一旦沈万三开始通过资金犒赏军队、渗透军权,朱元璋便意识到,这位商人的野心已经超越了当时社会的常规框架,威胁到了朝廷的稳定。为了避免沈万三进一步破坏朝廷秩序,朱元璋最终决定将他流放。
流放后的沈万三,虽然在云南的生活还算安稳,且与当时的将领沐英保持良好关系,但随着蓝玉事件的爆发,沈万三家族最终未能避免灭亡的命运。这一切的变化,显示了权力与财富之间复杂的互动,沈万三的悲剧正是因他无法满足于金钱与权力的平衡,最终丧失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