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元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曾是北魏第七任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在拓跋宏的统治下,他积极发动对南齐的战争,击溃了南朝的数万精锐部队,成功击败了如陈显达、崔慧景、曹虎等一众名将,并一举占领了沔北五郡。拓跋宏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大大促进了北魏国力的强盛,被誉为“太和改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因积劳成疾在军中病逝,享年仅33岁。死于谷塘原行宫,并被追谥为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长陵。在他去世之后,留下了七个儿子。那么,这些儿子最终的命运如何呢?
一、元恂
元恂是孝文帝元宏的长子,同时也是宣武帝元恪的异母兄。太和七年(483年),元恂的生母林氏按北魏惯例被赐死,之后由元恂的曾祖母冯太后抚养。太和十七年(493年),元恂被立为皇太子,父亲孝文帝元宏出征南齐时,元恂留守在洛阳。然而,太和十九年(495年),元恂开始无法忍受洛阳的酷热,几度企图返回北方的平城。值得一提的是,元宏进行的变法中,迁都洛阳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而元恂的行为显然与这一政策相悖,成为了变法的巨大障碍。最终,太和二十年(496年),元恂在贵族的支持下逃回平城,并企图发动政变。然而,由于力量悬殊,他很快被废除为庶人,并被囚禁在河阳的无鼻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元恂被御史李彪密报,因涉嫌谋反被赐死,享年仅15岁。
二、元恪
宣武帝元恪是孝文帝元宏的次子,母亲为文昭皇后高照容。根据史料记载,元恪不仅容貌俊美,而且风度翩翩,性格儒雅而谦和,喜怒不形于色,这使他深得父亲元宏的宠爱。太和二十年(496年),元恂被废除后,元恪被立为皇太子,并于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继位成为皇帝。元恪在位期间,延续并完善了孝文帝的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他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室的势力,先后诛杀了元禧、元勰、元愉等宗室亲王,并继续与南朝进行对抗。元恪北征西部,夺得汉中,东扩至淮河以南,北魏的疆域大幅扩展,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延昌四年(515年),元恪去世,享年48岁,谥号宣武皇帝,庙号世宗,安葬于景陵。
三、元愉
元愉是孝文帝元宏的第三子,宣武帝元恪的异母弟,母亲为袁贵人。元愉自幼奢侈纵欲,行为暴虐,不守法纪。正始五年(508年),宣武帝亲自审问元愉,发现其罪行确凿,于是将元愉贬为冀州刺史。然元愉依然未改悔过,甚至于正始五年八月十二日(508年9月22日)发动了叛乱。不久,元愉被朝廷捉拿,并押送至洛阳。在押送途中,元愉选择自尽,年仅21岁。值得注意的是,大统元年(535年),元愉的儿子南阳王元宝炬篡位称帝,建立了西魏政权,并追尊元愉为文景皇帝。
四、元怿
元怿是孝文帝元宏的第四子,母亲为罗夫人,宣武帝元恪的异母弟。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元怿被封为清河王。神龟三年(520年),元怿因军政变故被领军将军元乂与侍中刘腾所陷,最终被处死,享年34岁。
五、元怀
元怀是孝文帝元宏的第五子,宣武帝元恪的同母弟,母亲为文昭皇后高照容。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元怀被封为广平王。然而,由于元怀性格懒散奢靡、贪婪无度,不久后被宣武帝软禁于华林别馆。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元怀去世,享年仅30岁。几年后,元怀的三子元脩继位成为北魏孝武帝,元怀也被追谥为武穆皇帝。
六、元悦
元悦是北魏孝文帝的儿子,性格暴虐且狂躁。熙平二年(517年),元悦因犯杀人罪被免职,返回家中。后期,元悦在孝武帝元修即位后被任命为侍中和大司马,直到去世。元悦的结局相较其他兄弟较为平稳,他获得了假黄钺、大司马、太师、司州牧等高位,并被追谥为文宣。
七、元恌
元恌是孝文帝元宏的第七子,生母为郑充华。元恌在年仅七岁时便因病夭折,死于公元500年6月21日,葬于文昭皇后的陵墓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