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人物。提到他,很多人评价都非常复杂,有人称其为历史的复杂人物,褒贬不一,难以下定论。然而,我个人认为,洪承畴的结局早已定论,他的生平并非复杂难解,而是彻底的“贰臣”之路。
洪承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尽管天资聪慧,但因家境贫困,他并未能继续读书,而是早早辍学,在家里卖豆腐干以维持生计。洪承畴在卖豆腐干上别具一格,据说他特别喜欢去学童放学的地方设摊,吸引学生前来购买。有一回,有学生因未能完成对联作业而忧愁,洪承畴便提出如果学生们多买一块豆腐干,他可以帮忙对对子。这种聪明的做法令生意逐渐兴旺,而学堂的先生也开始发现,学生们的聪明才智似乎忽然间有了进展。先生逐一考察,结果发觉学生们的变化出乎意料。于是,先生找到了洪承畴,测试了他的学识,发现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对答中透露出志向远大,深得先生赏识。最后,先生为洪承畴免去学费,令他有机会重新学习,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
洪承畴非常用功,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先后中举,后赐进士出仕,步入仕途。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洪承畴逐渐成为了明朝的中坚力量,深受崇祯皇帝的重用,尤其在抵抗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中,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洪承畴指挥军队在潼关设伏,大败李自成,使其余下十八骑逃入陕南的商洛山中。
随着后金的崛起,北方的局势日益严峻,崇祯皇帝调洪承畴前往北方,担任蓟辽总督,与皇太极领导的后金军队交战。然而,令洪承畴没想到的是,这一战他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被皇太极俘虏。崇祯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洪承畴被敌军擒获。刚被俘时,洪承畴拒绝投降,甚至以绝食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坚毅,皇太极对他刮目相看,亦或是出于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的考量,最终,洪承畴引起了皇太极的注意。皇太极希望他能归顺清朝,而洪承畴最终屈服。
关于洪承畴投降清朝,历史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太后亲自前往劝说洪承畴,才使得洪承畴重拾对生命的渴望,最终选择了归顺清朝。然而,洪承畴归顺后,清朝并未给予他重用,皇太极虽然收他入朝,但并未赋予他实际权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太极的招降之举并非单纯出于对洪承畴能力的重视,更多是为了铺垫未来对中原的征服。
洪承畴的降清之后,先后经历了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位皇帝的统治,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地位并不显赫。尽管他在康熙时期成为了大学士,但他始终未能获得实际的权力。实际上,在皇太极与顺治时期,洪承畴始终未得到重用,这或许正是因为清朝皇帝发自内心的不信任与轻视他,除却他的历史所作所为外,也与当时满汉之间的政策存在关系。
直到乾隆时期,洪承畴才最终被彻底定性。乾隆皇帝将他列入《贰臣传》,为他生前的背叛定下了历史评价。对于洪承畴来说,在他的一生中,不惜自毁名节投降清朝,而最终却被铭刻为“贰臣”,如果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知晓,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