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一生虽最终能分得三分天下的一份,但无论在人力还是财力方面,他远逊于曹操和孙权,尤其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他更是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特别是在谋士和武将方面,刘备似乎无法匹敌曹操的雄图伟业,形成了他在战争中的孤立无援之局。回顾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历史过程,其实他身边的谋士可数之人,甚至可以说只有三个主要谋士: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三位谋士虽少,但各个都非常能干,也深得刘备的器重。遗憾的是,庞统和法正的英年早逝,若他们能够长寿,也许刘备的三分天下战略目标能够早日实现。
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被刘备视为心腹和重要支持者。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庞统的突然插手,抢占了一部分的宠爱和资源。也许因为庞统在军事上的见解和能力比诸葛亮更为突出,因此在刘备成功夺取荆州后,在进军西川时,刘备决定让诸葛亮留守荆州,而带上庞统一起征战。刘备对庞统的赏识由此可见一斑,他曾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多次向庞统请教,而庞统的战略谋划常常令人拍案叫绝,许多建议都被刘备采纳。正是有了庞统的辅佐,刘备的信心也因此倍增。可惜的是,庞统在这段关键时期英年早逝,刘备对此深感痛惜,甚至在他的死后常常悲痛流泪,依旧难以释怀。
然而,庞统的去世并没有让刘备陷入长久的悲痛,因为很快,一位新的谋士法正的到来让这一切逐渐被淡化。法正是继诸葛亮和庞统之后,刘备最为倚重的第三位谋士。他对夺取西川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基本上是功劳最大的一位。刘备早期集团中的事务,无论大小,法正几乎都有发言权,并且刘备对法正的建议几乎是言听计从。可以说,法正的到来让刘备的蜀汉政权在多方面变得更加稳固,他的才智和眼光一度让诸葛亮的光芒都黯然失色。这一点,可以从《三国志》中的记载看到,法正在刘备统治时期的作用尤为重要,诸葛亮的记录反而显得少了很多。
法正字孝直,自小便展现出卓越的才智。早年,他与同乡孟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一同投奔刘璋,但初时并未得到重用,法正一直心怀不满,心中有着更多的雄图梦想。后来,他与蜀郡太守张松结交,张松因对刘璋失望,决意投向刘备。在刘璋的统治下,因刘璋的软弱无力,蜀中局势日益动荡,张松因此力荐法正作为使者,希望能将刘备请入四川。法正凭借其出色的才智,很快看准了局势,并坚定地站在了刘备一边,投身于刘备的阵营,竭力为刘备出谋划策,极力推动刘备占领西川。
刘备在入主成都后,将法正定位为主要谋士,与诸葛亮共同承担起蜀汉政权的重担。法正当上了蜀郡太守,扬武将军,不仅外统领整个都城及周边区域,也在内政上为刘备出谋划策。法正性格中有些偏执,因与过去有过过节的人,他往往进行报复性处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做出了一些过于严厉的决策,引发了不少争议。比如,当时有一些人便曾对诸葛亮提议,认为法正在蜀郡太过于横行霸道,应该约束他。对此,诸葛亮却表示,刘备当年在面临曹操和孙权双重压力时,法正的支持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正是法正的谋略帮助刘备打开了局面,恢复了优势,因此,法正的一些行为不能单纯以好坏来评判。诸葛亮此番言论,既是因为他理解刘备对法正的极大信任,也能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和重要性。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劝说刘备在曹操西征乌丸时趁机夺取汉中。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法正的谋划下,成功通过阳平关渡过沔水,最终斩夏侯渊,成功占领汉中。这一战不仅让刘备声势大增,还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评价,曹操称法正的计策为“人家教的”。刘备在夺得汉中后,被尊为汉中王,并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不幸的是,法正在第二年便去世,年仅四十五岁。刘备对此非常痛惜,连续几天都在哭泣,而诸葛亮则在法正去世后感叹,如果法正还在,许多事情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法正去世后的几个月,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决定亲自东征孙权。然而,刘备的东征计划不仅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而且最终还以惨败告终,刘备退居白帝城。诸葛亮感叹道,如果法正仍在世,肯定能劝阻刘备不轻举妄动,避免了这场灾难。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极高,若他未曾早逝,刘备的命运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转折,甚至诸葛亮未必能在历史上有如此显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