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论”这一观点确实有其道理。李自成的失败,反映了他在多个方面的不足。在近代史学界,通常不会将朱元璋和刘邦归类为典型的农民起义领袖,至少他们并非单纯的农民起义者。有学者甚至认为,朱元璋和刘邦的革命更像是农民起义的叛变,代表了他们从贫困阶层走向了封建统治。然而,所谓的“农民起义”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近现代红色历史学者所创造的。那些并非以农民身份起义或成功建立封建政权的起义者,便会被视为非“农民起义”。因此,这一分类方法必然受其历史背景的影响。
我认为,“农民起义”大多是一些自发的、缺乏明确公益思想的反抗行为。起初,他们往往是一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盗匪或“黑帮”成员,只有在集结成群后,才形成规模。起义者的诉求几乎都是个人化的,满足的是基本生存需求、复仇心理和欲望,而非关注社会各阶层的福祉,因此很难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认同。此外,这些起义者往往没有构建政权的远见,战争方式多是“流寇”式的,指望能混一口饭吃,根本无法为百姓和军队带来长远希望。在这类起义中,人才的缺乏是一个致命问题。在与政府军作战时,虽然人数常常占优势,但缺乏精锐的战略战术和训练有素的队伍,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往往无法与正规军抗衡。
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冲突,就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体现。尽管李自成的军队总兵力超过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力量,但他并没有取胜。即便在与吴三桂的战斗中,他的人数占优,实际交战时却难以形成优势;在与清军的激战中,李自成低估了敌人的实力,清军趁其军队疲惫之时发起夹击,导致其几十万大军迅速溃散。随后的战斗中,李自成的军队屡战屡败,既不能守住城市,也无法与清军进行野战,最终只能选择坐以待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自成和黄巢是流寇作战的代表,他们的失败往往被批评为治国无力,战场上空有兵力却难以取得胜利。
与李自成的局面不同,刘邦和朱元璋则完全展现了另一种形态的起义。刘邦在进入长安后,实行“约法三章”,成功赢得了民心。而朱元璋在夺取政权后,迅速以平定乱局、拯救百姓为己任,严苛执行军纪,招揽了大量有才之人。这些举措使得他们的起义具有更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尤其是朱元璋,他在年轻时作为郭子兴的部下,凭借勇武获得了“勇将”的称号,而他早期的表现则是争夺城池、与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博弈,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才能,远非李自成能够比拟。
近现代的起义中,像太平天国这样的例子,则展示了更为复杂的局面。尽管其政权思想较为先进,但他们利用宗教迷惑百姓,贪图享乐的心态、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实际上,太平天国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分裂和无序成了其最终的败因,这也是任何起义中的致命缺陷。
李自成之所以未能成就如朱元璋一般的伟业,其原因在于个人素质和“王气”的缺失。朱元璋的敌人是异族——即当时的蒙古人,他们在民族认同上激发了整个汉族的斗志。而李自成所面临的敌人则是当时腐朽的明朝政权。即使东林党人不尊朝廷,起义的对象也仅仅是明朝的过时制度,这使得李自成的起义无法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当时的社会,贫富差距极大,而李自成所代表的,往往是底层贫民,社会上层人物普遍鄙视这种低级的起义。因此,李自成的起义军在社会基础上难以获得上层阶级的认同,哪怕他们愿意投降,恐怕也不会支持李自成,而更可能选择投降清朝。
假如没有清朝的出现,李自成若要取得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通过“兑变”。即从一个简单的贫民领袖,转变为掌握财富与地位的上层人士,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政治支持。然而,朱元璋则有着不同的情况。虽然他起义初期并不显眼,但陈友谅等强敌挡住了他的队伍,而朱元璋巧妙地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尽量避免与元军主力的正面冲突,确保了自己军力的逐步壮大。
相比之下,李自成则缺乏清晰的战略部署,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尤其是在明朝灭亡后,他既面临着南方明军的残余力量,又要抵御北方清军的进攻,属于典型的“腹背受敌”。李自成的起义从未触及到江南富庶地区,而这正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之一。江南地区的粮食富饶,朱元璋得以迅速积累粮草和兵员,确保了其军队的可持续发展。而李自成则处于全国范围内普遍灾荒的困境中,即使他四处奔波,也始终无法解决粮草问题。
此外,明朝后期,随着海禁政策的放开,江南原本的粮食生产区已逐渐转为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的供应依赖于湖广和北方的调配。而李自成却始终未能成功获得这些地区的支持,这使得他的起义军后勤困难,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而朱元璋则在江南积累粮草,为长远的胜利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