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编者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部大环境并不允许司马昭对兄长有任何异心。其次,在司马家族内部,司马师处理事务的能力更加卓越,而司马师又没有亲生子嗣。最后,司马懿的教育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司马师是司马昭的亲兄长,而西晋的建立,是司马懿及其后代三代人通过艰苦努力才最终完成的。这个过程中,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面对的外部威胁可谓不小:一方面来自蜀国和吴国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曹氏家族依然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威胁。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而司马师作为长子,和司马昭的年龄相仿,比其他兄弟年长许多,因此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在随父征伐诸葛亮的过程中,兄弟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战场情谊。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家族的力量尚未完全稳固,兄弟二人更需要携手共度时艰。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昭自然不可能反对兄长掌握权力。
在三国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铲除了魏国权臣曹爽家族,并且牢牢控制了魏帝曹芳。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凭借长子的身份,顺利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家族基业。谁能保证其他弟弟不会争权夺利呢?为了消除内乱的隐患,只有长子继承才能保持家族的稳定。特别是,司马师在司马懿九个儿子中,能力最为出众,因此成为最合适的继承人。
司马懿在世时,主导的高平陵之变不仅除掉了曹爽,而且为自己的家族争取了更大的权力。曹爽之死,也让魏帝曹芳心中存有怨恨,这时,只有支持曹髦登基,才能进一步稳固司马家族的地位。司马师在这一决策上的果断与智慧,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眼光。
当时魏国仍有一些曹氏族人反对司马家族,司马师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首先在新城战胜了吴国的诸葛恪,然后又亲自带领大军平定了文钦等人的叛乱。归国后,他凭借一系列胜利迅速清除了魏国内部的反对势力。这些举措也仅仅是司马家族面临的部分挑战。
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能力,《晋书》有过专门的评价。据记载,司马师早就策划了铲除曹芳一党的行动,但他只向弟弟司马昭透露了这一计划。当魏帝曹芳暗中联络李丰等人,想要借助外力反抗时,司马师却提前采取了行动,成功铲除了这些威胁,并废除了曹芳的帝位,拥立曹髦为新的帝王。
面对外部的威胁,司马昭在李丰起事当天表现出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而司马师则始终冷静沉着,掌控全局。可以说,外部大环境的不利,进一步凸显了司马师的能力,也使得司马昭无从反对。
在这一困境下,司马昭作为司马师的亲弟弟,选择了与兄长团结合作。家族面临如此严重的外部威胁,司马昭怎能再与司马师争夺权力?如果此时他选择与兄长对立,司马家族的灭亡几乎是必然的。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一些关键的细节值得注意。司马师在掌控魏国大权的同时,也在培养自己的弟弟司马昭,而他自己并没有亲生子嗣(而是收养了司马攸)。这或许暗示着司马师在权力巩固之际,也在为未来的继承做准备。最终,48岁的司马师因病去世,将家族的基业托付给了司马昭。
此外,司马昭之所以不会与司马师争权,编者认为还与司马懿的教育有关。司马懿深知家族的兴起源于曹氏家族的内讧,他在教导儿子时,必定告诫他们要避免内部争斗,以防“祸起萧墙”。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承了司马家族的事业。司马炎继位后,决定篡魏称帝。他在登基后,特意追谥父亲司马昭、叔父司马师以及祖父司马懿为西晋的宣帝、景帝和文帝,充分表露了他对家族的尊敬与感念。这一举动也表明,司马昭一脉对于司马师深厚的感情。假如司马昭与兄长司马师发生权力争斗,司马家族的覆灭几乎在所难免,历史也就不会有后来司马炎的登基。